認識晶振的重要性
晶振,全稱晶體振蕩器,它能夠產生處理器(CPU)執行指令所必須要的時鐘頻率信號,CPU一切指令的執行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時鐘信號頻率越高,通常CPU的運行速度也就越快。 凡是包含CPU的電子產品,其中至少含有一個時鐘源,哪怕我們在電路板中看不到實際的振蕩電路,那也是晶振在芯片內部被集成,往往被人們稱之為電路系統的心臟。一旦心臟停止跳動,整塊電路板可能出現癱瘓的狀況。
貼片晶振也叫做SMD晶振也分為無源晶振和有源晶振兩種類型。無源晶振和有源晶振(諧振)的英文名稱不同,無源晶振為crystal(晶體),而有源晶振則叫做oscillator(振蕩器)。
晶振有幾個重要參數:
1.晶體元件規格書中所的頻率,也是工程師在電路設計和元件選購時首要關注的參數。晶振常用標稱頻率在1~200MHz之間,比如32768Hz、8MHz、12MHz、24MHz、125MHz等,更高的輸出頻率也常用PLL(鎖相環)將低頻進行倍頻至1GHz以上。我們稱之為標稱頻率。
2.輸出信號的頻率不可避免會有一定的偏差,我們用頻率誤差(Frequency Tolerance)或頻率穩定度(Frequency Stability),用單位ppm來表示,即百萬分之一(parts per million)(1/106),是相對標稱頻率的變化量,此值越小表示精度越高。比如,12MHz晶振偏差為±20ppm,表示它的頻率偏差為12×20Hz=±240Hz,即頻率范圍是(~12000240Hz)
3.還有一個溫度頻差(Frequency Stability vs Temp)表示在特定溫度范圍內,工作頻率相對于基準溫度時工作頻率的允許偏離,它的單位也是ppm。
4.另外,負載電容CL(Load capacitance),它是電路中跨接晶體兩端的總的有效電容(不是晶振外接的匹配電容),主要影響負載諧振頻率和等效負載諧振電阻,與晶體一起決定振蕩器電路的工作頻率,通過調整負載電容,就可以將振蕩器的工作頻率微調到標稱值。更準確而言,無源晶體的負載電容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參數,因為無源晶體屬于被動元器件,所謂的被動元器件即是自身不能工作,需要外部元器件協助工作。
晶振與晶體的區別
1) 晶振是有源晶振的簡稱,又叫振蕩器。英文名稱是oscillator。晶體則是無源晶振的簡稱,也叫諧振器。英文名稱是crystal.
2) 無源晶振(晶體)一般是直插兩個腳的無極性元件,需要借助時鐘電路才能產生振蕩信號。常見的有49U、49S封裝。
3) 有源晶振(晶振)一般是表貼四個腳的封裝,內部有時鐘電路,只需供電便可產生振蕩信號。一般分7050、5032、3225、2520幾種封裝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