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onel690鋼板切割銷售鎳基高溫合金因在650~1000℃范圍內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良好的抗氧化、抗燃氣腐蝕能力,目前廣泛運用于空天領域,是現代空發動機、天器和火箭發動機的關鍵熱端部件材料。但是采用傳統的加工方法去除鎳基高溫合金不僅效率低而且成本高,而電解加工由于不是依靠機械能,采用電化學的能量來去除金屬材料,具有無接觸應力與材料的硬度無關的特點。因此,采用電解加工是一種適合空發動機的關鍵熱端部件的加工方式。但是目前對于鎳基高溫合金的電解加工的加工參數對表面粗糙度、加工速率、加工間隙的影響規律研究較少,因此對鎳基高溫合金電解加工工藝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電解加工試驗平臺的搭建、電解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條件分析、單因素實驗、正交試驗與信噪比分析這幾個方面對鎳基高溫合金GH4169的電解加工進行研究。
對電解加工基本原理的分析,確認影響電解加工加工間隙和表面粗糙度的加工參數;通過數值計算,分析電解加工的電解液類型、陰極進給速度、電面形狀等基本加工條件,為電解加工試驗平臺的搭建提供理論依據。搭建了電解加工試驗平臺,包括機床的布局設計、進給裝置和電源系統的選擇、電解液循環系統的設計和加工控制與檢測系統的設計。檢測方式采用平均電壓的閾值比較,通過檢測陰陽兩極間的電壓值,確定此時的電解加工狀態,從而控制電極的運動,減少火花及短路的發生。以加工速度、加工間隙、表面粗糙度為加工指標,研究了加工電壓、加工電流密度、電解液壓力和陰極進給速度四項加工參數對加工指標的影響規律;利用正交試驗和信噪比的方法,對加工速度、加工間隙和表面粗糙度進行單目標優化,分別獲取了加工間隙優、加工速度優以及表面粗糙度優下的工藝條件。
首先對溫度場進行有限元模擬計算,將溫度場模擬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通過間接耦合對應力場應變場進行模擬計算,得到激光增材制造過程中零件的應力/應變演化規律。本文以長方體模型和薄壁圓筒模型的制造過程為模擬對象。保持激光功率、掃描速度、光斑直徑等參數不變,通過改變熔覆層的厚度、模型曲率等參數,得到不同條件下的溫度場分布情況。從而模擬計算應力場應變場的分布規律,了解激光增材制造過程中溫度場的整體分布規律以及熔覆層厚度、零件曲率等參數對熔覆過程中溫度場、應力應變場分布情況的影響規律。通過對模擬結果的分析,發現溫度場的分布隨著熔覆層數的增加,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對于每一個坐標點的金屬粉末,在時間維度上都存在一個溫度突變的過程,且溫度有兩次峰值會達到金屬粉末的熔化溫度,這樣可以使上下兩層對應點的金屬粉末達到冶金結合。層厚的減小和曲率的產生會對熱量的傳遞產生明顯的影響,尤其是當熔覆層的厚度減小時,有利于熱量的傳遞,但會增長熔覆時間,影響制造效率。在增材制造的零件體積較小,高度較低時,熱量的散失路徑主要為Z方向(高度增加的方向)散熱,導致Z方向的溫度梯度較大,在成型零件中易形成沿Z方向生長的柱狀晶。通過對應力應變場的模擬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由于在熔覆剛開始的時候,熔覆層與基板緊密連接,二者之間的熱傳導非常強烈,導致該處的溫度梯度非常高,而且由于基板對熔覆層的約束作用,從而會產生較大的熱應力,且以拉應力為主。當超過其屈服強度時,會導致零件產生變形,當超過其極限抗拉強度時,會導致熔覆零件在根部處產生裂紋。
隨著空天等制造業的發展,對機械產品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不僅要“成形”還要“控性”。GH4698鎳基高溫合金由于的機械性能和使用性能,在空天等制造業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用來制造導向葉片、渦輪葉片等。然而此合金的合金化程度比較高、變形困難以及空零件幾何結構復雜,變形極不均勻,在成形過程中實現“成形”和“控性”是個很難攻克的問題。因此,研究GH4698鎳基高溫合金的熱變形行為和微觀組織演化規律,對提高空產品的機械性能和使用性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本文基于位錯密度模型和再結晶動力學模型,并以GH4698鎳基高溫合金是否發生動態再結晶為節點,建立了包含加工硬化-動態回復階段和動態再結晶階段的一個兩段式本構模型,并對建立的本構模型進行誤差分析,結果相關系數(R)是0.986,平均誤差(AARE)僅有4.5%,表明所建立的兩段式本構模型有較好的預測精度,可以用來表征GH4698鎳基高溫合金在不同熱變形條件下的力學行為。
并研究熱變形過程此合金的微觀組織演變行為,揭示此合金的變形工藝參數與微觀組織演變之間的關系,建立動態再結晶動力學模型和再結晶晶粒尺寸模型。在有限元的基礎上,嵌入建立的本構模型和微觀組織演變模型,搭建此合金熱-力-微觀組織耦合數值模擬平臺,并預測此合金熱塑性變形過程中的微觀組織演變規律,揭示變形溫度和應變速率對再結晶體積分數、再結晶晶粒尺寸、平均晶粒尺寸的影響機理。并通過對比熱壓縮動態再結晶晶粒尺寸實驗值與模擬值,發現實驗值與模擬值具有較好的相關性,誤差都分布在±15%誤差線內,表明采用數值模擬這種方法進行微觀組織演變模擬的可行性,為新產品的工藝開發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基于元胞自動機法來研究熱壓縮過程動態再結晶組織演變規律,研究變形溫度、應變速率和應變對動態再結晶組織演變的影響,結果表明晶粒尺寸大于80μm的晶粒百分比隨著應變的增加逐漸減小,隨著變形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隨著應變速率的增加而逐漸增加;晶粒尺寸小于20μm的晶粒百分比隨著變形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隨著應變速率的增加而逐漸增加;晶粒尺寸在20~80μm區間的晶粒百分比隨著變形溫度的升高而逐漸增加,隨著應變速率的增加而逐漸減小。通過元胞自動機模擬揭示工藝參數與晶粒演變之間的關系,對提高產品機械性能有重要的作用。
鈦合金因其綜合的力學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廣泛用于生物科研植入金屬。但傳統生物科研鈦合金具有生物惰性,細菌容易在其表面附著,從而引起感染,因此制備具備抗菌性能的鈦合金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選用具有良好抗菌效果,較低生物毒性同時低成本的Cu元素,加入β型鈦合金中,制備出Ti-12Mo-3Nb-1.5Cu合金,研究其高溫變形行為及熱處理對合金板材組織性能的影響。鑄態Ti-12Mo-3Nb-1.5Cu合金的組織為單一的β等軸晶粒組成,合金熱壓縮實驗結果表明在變形溫度為800℃900℃,并且應變速率為0.01s-11s-1時,Ti-12Mo-3Nb-1.5Cu合金的峰值流變應力受變形參數的影響較大,與變形溫度呈負相關,與變形速率呈正相關。Ti-12Mo-3Nb-1.5Cu合金的熱激活能為259.280KJ/mol。而合金變形組織具有變形參數敏感性,合金的動態再結晶程度隨著變形溫度的升高而升高,變形速率的升高而降低。Ti-12Mo-3Nb-1.5Cu合金不連續動態再結晶機制主要為位錯亞晶界的積累使晶界的“弓彎”擠出,從而形成新的再結晶晶粒并長大。
對合金進行了多道次熱變形模擬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二道次變形時,合金中的動態再結晶進行得較為*,繼續增加變形道次后合金再結晶程度無明顯增加。通過對單次變形及多道次熱變形實驗,確定了Ti-12Mo-3Nb-1.5Cu合金板材軋制的優參數,并對合金板材的微觀組織和力學性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軋制后合金板材組織為等軸亞穩β晶粒,并且晶粒內部存在大量的位錯亞晶。而900℃單相區固溶后,組織為再結晶等軸β晶粒。原始板材和固溶處理后的拉伸力學性能表明,原始板材抗拉強度和彈性模量較高但塑性變形能力較差;固溶處理后板材拉伸強度和彈性模量較低但延伸率可達達35.56%。拉伸斷口則表明合金原始板材的的斷裂機制為混合型斷裂,斷裂強度較高;而固溶處理后板材的斷裂機制為韌性斷裂,斷口上存在大量韌窩,塑性較好但斷裂強度較低。
Inconel690鋼板切割銷售對合金熱處理實驗結果表明,合金在750℃兩相區固溶處理后原始β相會析出點狀和條狀的初生α相,初生α相隨固溶溫度的升高至β單相區而消失。而500℃/8h時效處理后合金會析出針條狀的次生α相。熱處理后合金的顯微硬度具有組織敏感性:固溶后的顯微硬度隨著溫度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而時效后合金由于時效過程中析出細小針條狀次生α相而使硬度進一步提高至496.8HV。兩相區固溶后,Cu元素在初生α和β相中的分布不均勻,其在初生α中含量較少,但在β相中含量較多且更均勻。而500℃時效處理后,合金中會發生共析反應:β→Ti2Cu+α(次生),因此形成富銅Ti2Cu顆粒組織。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空天領域對結構材料在力學性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鎳基高溫合金由于其較高的比重,急需尋找可以取而代之的新型材料,Ti Al合金由于具有低比重、出色的高溫強度使得其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候選材料,但室溫的低塑性嚴重限制了其生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