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智造快訊】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不斷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受到了相應的懲罰。近年來核電事故、化工廠事故、礦難、火災、道路交通事故等由于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災難時有發生。如何在災難發生之后,既能快速地對事故進行救援,又能減少可能發生的二次事故對救援人員的傷害,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救援機器人身負重任 核心技術亟待破解
日前,科技部、發布了《“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該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公共安全科技領域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涵蓋了社會安全、生產安全、綜合保障與應急等公共安全科技領域。
救援機器人,為救援而采取先進科學技術研制的機器人,它是一種專門用于大地震后在地下商場的廢墟中尋找幸存者執行救援任務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配備了彩色攝像機,熱成像儀和通訊系統。
中國在“十一五”期間,已經將“廢墟搜索與輔助救援機器人”項目列入國家863重點項目,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聯合承擔研制,并成功研制出“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機器人化生命探測儀、旋翼無人機”三款機器人。這三款機器人曾經被國家地震局評為“十一五”以來具應用實效的10項科技成果之一。
據了解,地震發生后的廢墟結構極不穩定,其中的救援人員面臨很多危險,而涉核、涉化設施的震后救援,更充滿致命的危險性,同時,大型機器設備很難穿越廢墟,無法有效施救,所以,開發出可以穿越復雜、狹窄空間的機器人,是地震救援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在2013年4月四川蘆山地震救援行動中,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和另外一款機器人生命探測儀在震區實現了多種典型環境的搜索與排查,徒步十公里,實現了20余處廢墟環境排查。
救援機器人的研究除了需要解決如:具備機敏的移動性能、的感知能力、可靠的通信能力、持久的續航能力這些共性問題之外,還面臨著各自特殊的問題。因此救援機器人的實際應用情況并不樂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前救援機器人的技術還無法完全滿足復雜災難現場救援任務的要求。
當前來看,我國的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健全,而目前面臨的公共安全形勢卻更為嚴峻,廣大人民對公共安全的需求和期望又越來越高,亟需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對此,有關部門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突破公共安全技術裝備核心關鍵技術,初步建立較為完備的公共安全裝備技術體系,制定相關標準,研制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公共安全技術裝備。另一方面,強化智能技術在公共安全技術裝備的應用,推動智能巡檢、現場處置、應急救援機器人等一批自主研發的重大技術裝備投入使用,縮小與水平的差距,為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提供裝備支撐,努力將應急產業培育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于救援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救援行為的自主化與救援設備的輕量化應是所有發展方向中優先研究的。自主化將會使機器人具備自我判斷能力,如何去優化路徑,選擇適宜的救援路線將會從本質上提高機器人的救援能力,而輕量化對于機器人行走能力的提高和對動力的需求將起決定性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