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當前,自動駕駛商業化日益臨近,不少企業都宣布將實現量產計劃,或推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那么,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在大規模上路之后發生了交通事故,責任該如何判定呢?
商業化普及日益臨近 自動駕駛事故責任誰來承擔?
汽車的誕生,可謂是人類交通史上為重要的發明之一。此后,人們開始暢想能夠解放雙手,讓汽車實現自主駕駛,或者像飛機一樣飛上天空,這些想象都在科幻電影或者小說中得以體現。如今,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曾經天馬行空的想法正逐漸成為現實。
自動駕駛臨近商用
人工智能的迅猛崛起,使得智能化、信息化潮流愈加洶涌,推動了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不僅世界主要大國陸續將自動駕駛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且各大汽車制造商、科技公司等也紛紛入局,試圖搶占市場先機。
很顯然,在概念持續暴熱的情況下,“自動駕駛”這幾個字就是好的宣傳口號。除了各大巨頭之外,許多初創公司也陸續冒出,意欲在市場還未落定之時分上一杯羹。這些公司不只是局限于整車制造,而是分布于自動駕駛產業鏈的眾多環節當中。
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場的潛力釋放,刺激著各方玩家的神經。在資本市場的支撐下,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加快,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成為常態,不少企業甚至宣布已經展開試運營,或者是實現了初步量產,后者包括了奧迪、百度等企業。
2016年以來,美國聯邦以及各州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案,以規范自動駕駛開放式道路測試,助力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同時,德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或是管理規定。
2018年4月,我國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成為我國自動駕駛汽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為推動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奠定了基礎。目前,百度、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長安、一汽、東風、廣汽、吉利等車企都已經拿到了不同省市地區的自動駕駛路測牌照,而奔馳母公司戴勒姆更是成為家獲得中國測試牌照的外國企業。
無論是企業加速推動測試和量產,還是政府不斷釋放政策紅利,都預示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將成為汽車產業未來的主流方向。在有關各方的強力推動下,自動駕駛汽車商用不再遙不可及,說不定什么時候我們就能享受到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發生事故誰承擔責任?
雖然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勢頭積極,商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人們對于這一新生事物仍然有著一定的擔憂。根據美國汽車協會大西洋分會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有63%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動駕駛車輛的網絡安全較為擔憂,而完全不擔心的受訪者僅有4%。除了網絡安全外,時而登上新聞熱點的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案件也引發了各國民眾的不信任感。
僅2018年,自動駕駛汽車就發生了多起事故,其中有兩起更是造成了人員死亡。3月份,美國打車公司Uber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進行測試時發生事故,導致行人喪生;隨后不久,一輛特斯拉SUV在自動駕駛狀態下撞到高速公路的混凝土隔離帶,導致司機搶救無效身亡。
自動駕駛汽車還處于測試階段,就屢屢發生各類事故,一旦其正式規模化商用,在現有的交通環境下,難免不會發生更多類似事件。那么,未來交警部門在處理這些事故時,又該如何判定責任呢?實際上,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責任判定是一直以來的一個大難題,也是其道德倫理規范中的主要部分。
根據我國頒布的自動駕駛測試法規,如果測試過程中發生了交通事故,將由車輛駕駛員承擔責任;此前日本政府公布的方針也表示,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事故時原則上由車輛所有者承擔賠償責任,而如果是遭受到外部入侵,則由政府負責賠償。
日前,英國又給出了一個新的答案。英國國會近期通過了自動駕駛車輛與電動車法案,該法案規定,保險公司將為自動駕駛車輛的事故擔責。同時,該法案也明確,“車主有義務保障車載軟件得到及時的維持,若車輛故障并非車企所導致的,車主將為此承擔責任”。
從各國的規定來看,車輛擁有者或者駕駛員承擔責任的概率高,這也是目前交通規則下為普遍、合適的安排。其次則是保險公司和政府在特殊場景下,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當然,隨著自動駕駛汽車保險機制的完善,保險公司或將成為主要的責任主體。
需要注意的是,車企在事故中的責任處于末端,因而成了大受益者。在當前情況下,這樣的規定對于維護自動駕駛企業發展信心,促進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顯然更有好處。不過,說到底,誰來承擔事故責任,還是需要依靠事實來予以判斷,而不是“一刀切”。
未來,既需要政府、行業與企業一道完善自動駕駛法規,細化責任認定規范,也需要各方協同合作,推動自動駕駛安全技術、基礎設施不斷升級,為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創造更加有利的客觀環境和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