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隨著我國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以及智慧交通概念的提出,機器人在地鐵交通領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目前,從建設、運維到服務,機器人已經全面融入到我國地鐵交通之中,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人還將進一步要推動我國地鐵交通向智能時代邁進。
如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生活節奏的不斷提速,交通出行問題成為了制約城市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利用地鐵、輕軌、單軌、磁浮、快速軌道等多種新型公共交通系統,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出行困難、環境污染等問題。
而在眾多新型軌道交通系統中,城市地鐵無疑是這幾年發展為快速的交通方式。截至2017年,我國已有31個城市開通了地鐵服務,同時,包括北京、廣州、深圳等在內的30多座城市還新增了63條線路亟待開工,預計里程將達到1581.35公里,新建車站826座,總投資額超1.1萬億人民幣。
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地鐵交通的繁榮建設雖然意義重大,但其卻因為工程浩大,普遍存在著建設難、運維難、服務難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給傳統的地鐵建設、運維和服務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鑒于此,近年來我國提出了智慧軌道交通的新概念。在此概念之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視覺、傳感導航等技術打造的智能機器人,取得了良好的應用和發展,機器人助力地鐵建設成為了常態。
機器人帶來運維方式新改變
眾所周知,安全問題是軌道交通的首要問題,對于城市地鐵而言,以地鐵巡檢為主的運維方式,是保證其安全運行的為基礎也為關鍵的方式。而傳統的地鐵巡檢采用的是人工為主,軌道車為輔的人車合作模式,這樣的運維方式存在著十分顯著的缺陷。
首先,由于地鐵線路覆蓋范圍的廣大,傳統運維方式對于人員需求會過于的大,相應的就會帶來沉重的成本壓力。據了解,北京這樣規模的城市中,地鐵交通安全巡檢員數量已經超過了1萬名,這對于人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同時,那么多的人共同在黑暗狹窄的環境中工作,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無法保障。
其次,由于工作環境和人工能力的限制,傳統的運維方式往往會存在一些死角和細節上的不足,在效率和質量上達不到要求,或者在度上略有偏差,過往的案例中,由人工疏忽而導致的事故也不在少數。
而隨著機器人的應用,這樣的局面迎來了逆轉。
今年以來,市面上已經出現了諸如“奔跑的兔子”、“開路者”等一眾智能地鐵巡檢機器人,其具備全天候智能化實時巡檢、人工智能故障診斷、大數據隧道病害趨勢預測等多種功能,不僅能做到對地鐵運行安全的實時、動態、反復、檢測,還能節省大量人力,降低運維成本,直接推動了地鐵交通運維方式向智能化時代的邁進。
機器人提供隧道挖掘新思路
除了解決地鐵交通中的運維難題外,機器人的應用還給建設中的眾多世界性難題帶來了解決思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地鐵作為一項地下作業工程,暗挖隧道問題一直是屬于世界性的難題,采用傳統的挖掘辦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在安全性方面也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在地質不佳的情況下,將隧道打通且不影響列車的正常運行,始終困擾著我國的地鐵工程師。
而如今,智能挖掘機器人、智能測量機器人等的出現,給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曙光,在2017年西安地鐵四號線火車站暗挖隧道工程中,這些智能機器人得到了廣泛應用。
據了解,智能測量機器人能夠提供有效而廣泛的站點監測,大大降低了施工風險,而智能挖掘機器人能夠帶來比普通挖掘機械更、更靈活、更安全的表現,工人操作簡單不說,還保證了施工過程對地鐵運行的“零影響”。
通過在性、效率性、安全性、影響性上全面的提升,智能機器人攻克了地鐵隧道挖掘中的多項難題,給地鐵建設帶來質的飛躍,成為推動智慧地鐵建設的重要手段。
機器人交通服務新理念
而目前在地鐵交通中,機器人應用廣泛,結合度高的無疑還是在服務領域。初步了解下,市面上已經出現的地鐵智能服務機器人包括“小軌”、“小D”、YoYo、“晶晶”等多個品牌,它們分別在寧波、廣州、鄭州等多個省市地鐵系統中獲得了應用。如果說機器人在地鐵建設和運維中的智能化表現,更多是對企業和國家機構帶來了幫助,那么智能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則直接給乘客帶來了便利。
在地鐵服務領域,傳統的人工窗口在人員流動較大時,經常會出現排長隊、服務混亂等局面,一方面給工作人員帶來難度,一方面也給乘客帶來不好的出行體驗。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出現,不僅極大的分流了乘客需求,緩解了工作人員的壓力,也便利了乘客咨詢、購票等服務需求,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減少了擁堵現象的發生。
眼下,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已經對地鐵建設方、管理方和使用方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對于地鐵交通本身而言,也對智慧化、數字化的發展起到明顯推動作用。未來,隨著機器人技術的愈發成熟,以及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機器人還將地鐵交通進入更加智能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