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曾表示,一輛私家車只有4%的時間存在價值,其余96%的時間都是停滯的。共享出行憑借高效的供需匹配,將一輛車的時間存在價值提升到了70%,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單車的使用價值,對于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因而備受關注。近兩年來主流車企,高德、美團等掌握流量入口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爭相踏入智能共享出行賽道,試圖從不斷擴大的共享出行市場分一杯羹。
有人歡喜,亦有人憂,憂的是老牌共享出行公司。面對市場被瓜分的壓力,如何營造護城河,分攤機會成本,對資本市場講出新故事,成為老牌共享出行公司近來的思考。
滴滴“加持”智能共享汽車,曲線“自救”
相隔937天后,滴滴實現了在洪流聯盟成立之初立下的目標——正式發布與比亞迪聯合開發的新一代為共享而設計的網約車D1。作為四化背景下的“新物種”,滴滴對這輛車寄予了厚望,即通過優化出行服務,來改善業績。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12 年成立到現在,8年間滴滴已經累計虧損了500億元,因此對于滴滴來說,自我造血功能的優化迫在眉睫。恰逢當前汽車四化變革漸入深水區,將共享化與其他變革趨勢充分結合,理所當然成了滴滴的新選擇,于是便有了D1。對于滴滴來說,無論是想講好新故事,還是想要尋求新突破,D1都堪當大任。
比如在降本方面,僅D1搭載比亞迪磷酸鐵鋰刀片電池一項,就帶來了20%-30%的成本下降。而在同一個平臺的控制下,滴滴也將能更好的控制車輛,在車輛的管理、調度以及數據的采集上都將更加方便。此外,還能實現一些增值服務,例如一些配套廣告的植入等。
不僅如此,在D1身上,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還有落地自動駕駛的宏大計劃:2025 年D1迭代進化到D3,累計普及100萬輛,并搭載滴滴自研的自動駕駛模塊;2030 年,D1進化為DX車型,去掉帶方向盤的駕駛座艙,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在很多人看來,這其實才是滴滴的終目的,用自動駕駛的未來暢想,給自己以及行業市場打氣,并推動智能共享出行服務運營商站上產業鏈頂端。當然,“網約車+新造車”的概念,還足夠讓資本市場有所期待。
如果“跨界造車”成功,那么滴滴作為國內大的網約車平臺,有流量,有車,還掌握汽車智能化的核心技術,似乎真的能將其從虧損泥潭中拉出來,率先布局也必將使其在未來智能共享出行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但我們在說滴滴“新玩法”時,也不免為其捏把汗,因為這看起來并不容易成功。已有多家車企向出行服務商轉型,像吉利的曹操專車、上汽的享道都在積極布局共享出行。在這種情況下,車企真的會甘愿為滴滴“打工”嗎?滴滴的“新玩法”會得到市場“買單”嗎?不確定。但不管怎樣,滴滴已經把路鋪開了。
Uber“斷臂求生”,暗藏Plan B?
滴滴的“變”是因為沒有退路,而在大洋彼岸,滴滴的老對手Uber也已經開始“斷臂求生”。
幾天前,Uber被傳出有意放棄自動駕駛業務的消息:Uber正與無人駕駛明星初創公司 Aurora談判,后者想要“小魚吃大魚”,收購Uber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TG。
根據相關人士的消息來看,Uber這一舉動旨在砍掉重資產以提振股價、鞏固業務。回顧Uber Q2財報,其訂單總額同比下降 35%,出行業務營收下降 67%。而在自動駕駛業務方面,截至到目前,ATG已經燒了 25 億美元,幾乎是每年燒 5 億美元。本月月初 Uber 還曾表示,ATG和“其他技術”(如 Uber Elevate)在今年前9個月為公司增加了3.3億美元的凈虧損。此外Uber還在今年5月宣布裁員,可見其在盈利方面有著不小的壓力。
如果談判成功,對于被疫情打擊的不輕的Uber來說,將卸下重擔,重回輕資產運營模式的戰略。因為智能共享汽車就是一個鈔票粉碎機,誰也不知道還要往這個黑窟窿里填多少資金及技術。
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拒絕直接對這個報道置評,但表示會從內部和外部提供資金及其他幫助。“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將與其他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合作。”達拉·科斯羅薩西表示,Uber可以為那些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開發自動駕駛出租車的競爭對手提供大量的客戶群,以及有關其乘車業務產生的盈利路線的寶貴數據。
由于結果未定,我們暫時無法獲知Uber自動駕駛部門未來的命運將會向何方,是仍會在智能共享出行中占據一席之地還是徹底出局?又或者Uber 手上已經有了B計劃,將從別的方向繼續享用智能共享出行帶來的紅利。一切都是未知。但驅動汽車智能共享化的永遠是技術和資本,只要資本依舊看好Uber,相信Uber也不會就此放棄經營多年的市場的。
無論是滴滴的“加持”,還是Uber的“減持”,都讓我們看到了智能共享出行市場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動蕩,而在重重不確定性中,也意味著重重機遇與挑戰。
“這次變革是硬件+軟件+服務+智能的一體化的變革,變革中心有可能是在中國。”程維在D1發布會現場表示。目前,共享智能化正在慢慢地變成整個交通和汽車產業界的共識,而對于智能共享汽車產業化發展來說,好故事、好資本,后都要回歸汽車智能共享化的初心,始于用戶,服務于用戶,才是產業發展的永恒旋律。這不僅需要技術的進步,造車企業的落地,還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產業安全體系的完善,基礎配套的建設等,以共同解決智能共享汽車的商業化落地障礙,謀得更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
(原標題:從滴滴與Uber的進與退,看汽車智能共享化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