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行業高景氣度的背景下,光伏產能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
據行業數據預計,以目前光伏企業的產能擴張規模,到2025年,全球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或將超過1000GW。
然而,這一幕似曾相識。10年前的光伏產能過剩危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再次上演。
龍頭企業大擴產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迎來了一波爆發式增長。
在行業高景氣度的背景下,國內光伏上市公司特別是頭部企業紛紛宣布擴產計劃。一時間,從硅料到硅片,從電池片到組件,從光伏輔材到逆變器,光伏行業產能幾乎在全面大規模擴張。
作為光伏產業鏈最上游、利潤最豐厚的原材料環節,硅料近年來幾乎成為光伏巨頭們爭相追逐的焦點。
據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硅料龍頭企業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協鑫科技、新特能源、東方希望等5家企業的多晶硅總產能為57.5萬噸,大約占國內總產能的86%。同期,全球多晶硅的總產能超過88萬噸,其中我國國內多晶硅有效產能達到67萬噸。
到2022年底,上述5家龍頭企業的多晶硅總產能擴張至大約106萬噸,同比增長將達85%。同期,國內多晶硅總產能將在130萬噸左右,全球多晶硅總產能預計在150萬噸。
到2023年末,上述5家龍頭企業的多晶硅總產能將擴張至大約145萬噸;同期國內多晶硅總產能將達到170萬噸以上,全球總產能將接近200萬噸。
而根據市場最新預測,到2025年底,我國多晶硅的總產能可達到300萬噸,全球總產能也將到達350萬噸以上。
市場供需正走向失衡
隨著光伏產業鏈上游硅料的產能“大躍進”,下游可生產的光伏組件規模也將大幅提高。
以每萬噸多晶硅硅料可生產光伏組件3.55GW為例,2022年底,全球多晶硅總產能可生產的光伏組件規模超過530GW,其中我國國內可達460GW以上;
到2023年底,全球多晶硅總產能可生產的光伏組件規模超過710GW,其中我國國內可達600GW以上;
到2025年底,全球多晶硅總產能可生產的光伏組件規模超過1200GW,其中我國國內可達1000GW以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電池大尺寸、薄片化的不斷發展,光電轉換效率不斷提升,每瓦電池片所需的硅料量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這就意味著,每萬噸多晶硅硅料可生產光伏組件將會不斷提高。
據行業評估數據顯示,到2025年,每萬噸多晶硅硅料可生產光伏組件規模可望達到4GW。
照此計算,到2025年底,全球多晶硅總產能可生產的光伏組件規模將超過1400GW,其中我國國內可達1200GW以上。
然而,根據CPIA的預測數據顯示,在相對樂觀的情況下,預計到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僅為330GW。
由此可見,到2025年,全球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將超過1000GW。而在這其中,將會有超過8成的過剩產能是由中國光伏產業“埋單”。
產能過剩之憂
由于光伏產能擴張太快,隨之而來的產能過剩的風險進一步凸顯。
10年前,由于產能過剩造成的光伏行業危機,我國國內近90%硅料企業停工停產,數百家光伏企業破產倒閉。這一行業慘痛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實際上,根據隆基能源研究院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方能達到1500GW至2000GW。
對于光伏行業產能過剩之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也曾公開表示,需要警惕光伏產業鏈部分環節的產能過剩的問題。
就產業鏈上游的硅料而言,市場預計,2022年下半年硅料價格仍將維持高位。到2023年,隨著硅料產能的逐漸釋放,上游硅料和硅片的價格有望回落,同時也將出現產能過剩。
或將上演“戴維斯雙殺”?
按照目前全球多晶硅料的產能規劃來看,未來硅料的產能過剩已成定局。
而在產能過剩之后,多晶硅價格必然會出現下跌,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也將下降,因此企業的凈利率和整體盈利能力都將可能出現下滑。這也意味著,部分企業或將遭遇“戴維斯雙殺”。
此外,下游組件企業也會因為產能過剩再次打響“價格戰”,而缺乏一體化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也將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
最終,伴隨著同質化競爭加劇,在未來光伏“新紅海”市場中,一部分經營不善的企業將會逐漸退出市場,市場份額和行業資源也大概率向少數在競爭中勝出的頭部企業集中。
寫在最后
從中長期來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是大勢所趨,光伏行業未來空間也足夠大。
就短期而言,保持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行業降本提效。但是,如果光伏產業鏈部分環節產能擴張過早過快,對于企業自身發展也未必是好事,也會加大自身的風險;對光伏行業整體來說,也將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企業保持合理適度擴張和產能有序釋放,或許更有利于整體光伏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