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強大的技術底座支撐,更需要與時俱進的生態發展理念指引。一方面,相關標準的出臺與不斷更新,為智慧城市建設構建了強大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相關企業基于新IT技術架構沉淀了雄厚的技術實力,持續積累實踐經驗,加速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
對于政府機構及相關企業而言,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設“大潮”中看見產業應用、城市功能的真正機遇,并提前做好準備至關重要。下面一起來看看智慧城市近期在市場機遇、標準化發展,以及技術方面有哪些新進展。
市場機遇方面:智慧產業正受百億級資本青睞
近日,天眼查發布《2022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洞察報告》,深度剖析智慧城市產業現狀及前景,洞察智慧領域發展趨勢。據中國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預測,2022年預計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25萬億元,較2016年翻20倍,中國智慧城市市場容量已成為萬億級藍海賽道,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根據《2022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洞察報告》,2017-2021年,智慧城市相關專利信息數量復合增長率達62.7%,為智慧城市從頂層設計到場景落地打好發展地基。另外,2021年智慧交通融資金額超180億元,為5年來最高。
與此同時,相關的智慧物流市場規模也呈高速增長狀態,2021年中國智慧物流市場規模達6477億元,同比增長10.9%。此外,在智慧辦公領域,從2017-2021年智慧辦公新增注冊企業數量來看,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數量達到9200余家,5年內最高,市場蘊含巨大潛力。從智慧交通到智慧辦公,智慧產業正受百億級資本青睞。
標準化發展方面:又一項智慧城市國際標準發布
10月24日,《ISO 37172:2022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礎設施數據交換與共享》國際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聚焦智慧城市數據交換與共享領域,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礎設施數據交換和共享的發展目標及內容概述,闡述了數據交換共享的框架,列舉了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場景,描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礎設施數據交換和共享的特性。
技術進展方面:華為聯合業界發布城市感知白皮書及解決方案
城市感知體系,作為城市智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智慧城市的演進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11月8日,《城市感知體系白皮書》和“城市融合感知解決方案”在2022華為全聯接大會上發布,以先進技術驅動智慧城市不斷演進。
其中,《城市感知體系白皮書》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華為共同發布,其中詳細給出了城市感知體系的總體架構,勾勒出了城市感知體系的具體應用場景,以及建設城市感知體系的標準和方向,真正為全國城市感知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份技術參考和指南,其價值可謂深遠而重大。
“城市融合感知解決方案”則結合華為OpenHarmony打造萬物互聯的城市全場景操作系統,同時運用光感知、視頻AI分析及光纖傳感等核心技術,感知海量數據,構建“可看,可算,可控”城市融合感知平臺,支撐城市燃氣監測、數字綜合管廊、城市網聯等應用場景,主動式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高效治理能力。
結語:
2022年前三季度已過,下半場,隨著各地智慧城市建設開啟競速模式,將涌現一大批既具備獨特“智謀”、又具備發展個性的城市樣本,產業與城市發展也將加速融合,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園區、智慧物流、智慧辦公等多個細分領域開花結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