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儲能賽道進入高速發展期,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大幅度提升。儲能當前的發展模式主要是通過政策驅動與需求驅動。
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中央及地方發布的儲能政策源源不斷,這些政策對儲能配置比例與充放電次數提出了一定要求,同時大量的儲能補貼扶持企業健康發展。
配儲比例政策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0億千瓦,同比增長8.3%。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5億千瓦,同比增長16.6%;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6億千瓦,同比增長29.2%。
可以看出,我國新能源發電在電網中的占比越來越高,但如果儲能跟不上的話,就會產生棄風棄光的現象。
今年1-9月,我國各地棄風電量達到了147.8億KWh,棄光電量約為50.2億KWh,合計高達198億KWh。
2021年至今,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在內的超25省出臺了近50條政策,要求電站配置一定比例的儲能,以此解決光伏、風電波動性強的問題,提高電網的消納能力。
從這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各地均在鼓勵有條件的光伏項目配備儲能,大部分地區均要求連續儲能時長為2小時,比例不低于電站裝機規模的10%容量。
其中,山東濟南平陰、山東棗莊、廣西、海南澄邁縣、陜西、河南、天津、上海等地均要求配儲達裝機規模的15%以上,連續儲能時長2-4小時。
然而這樣的配儲比例,還是無法消納大型電站項目激增所帶來的需求,導致棄風棄光的發生。
儲能補貼政策
三天前,我們曾分析過儲能生命周期的度電成本,詳情見從儲能度電成本分析儲能風向。按照計算結果來看,強制大比例配儲對于企業來說不僅無法從電站中獲得收益,反而會承擔一定程度的虧損。因此國家還出臺一系列的儲能補貼政策。
從以上政策可以看出,全國各地對放電量、調峰調頻、投資總額等不同指標給予相應補貼,而且補貼價差很大。
這是因為各地成本有區別,在西北等偏遠地區,本地沒有電力消納能力,基本靠外送,同時其地廣人稀導致土地成本與人工成本相對便宜,因此補貼力度相對較弱。
而對于發達地區,寸土寸金,人工成本也高,同時本地消納能力強,因此對企業儲能的積極性不高,響應補貼力度就大。
這就導致了儲能補貼標準無法得到統一,而儲能相應標準無法出臺,又嚴重阻礙了儲能的發展,這是目前儲能面臨的最大的難題之一。
寫在最后
當前階段,儲能發展有三個問題迫在眉睫。
首先,也是對儲能限制最大的——安全問題。近年來,儲能安全事故頻發,去年北京儲能電站燃爆事故更是引發廣泛關注,電池及電站的安全防控系統存在缺陷、技術人員操作不當等問題急需解決。
其次,儲能正在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但當前階段仍缺乏統一的標準,無論是安全方面的,還是價格方面的,這就導致了電源側和電網側等大型儲能項目缺乏盈利模式,企業投資積極性差,全靠國家補貼,但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不健康的。
最后就是儲能系統的成本問題,按照上次計算的結果,即便是使用最便宜的抽水蓄能,其生命周期內的度電成本也達到0.255元/千瓦時,接近我國平均上網電價,未來上網電價必將進一步下降,而抽水蓄能成本卻已接近理論值。
相應的解決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儲能相關制度和標準;提高儲能安全性;制定清晰的儲能發展目標和采購激勵措施 ;加速降低儲能系統成本,完成技術突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