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是實施質量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具有戰略性、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3月7日,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旨在進一步提升泉州市計量能力和水平,為全方位推進泉州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計量支撐和保障。
《實施意見》確定了今后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市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立,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覆蓋重要產業發展領域,適應新時代的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達到260項,主導、參與省級以上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達到10項,全市強檢計量器具檢定覆蓋率達到92%。
到2035年,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關鍵領域計量技術取得突破,綜合實力躋身全省前列。
《實施意見》特別指出今后要著力完成四方面重點任務包括:
(一)促進計量科技創新發展。
強化計量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加強我市計量科技基礎、應用領域等方面的科技項目研究,促進計量技術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進一步建設紡織鞋服、機械裝備、建材家居、石油化工、茶葉產業等優勢產業的計量保障技術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量值傳遞和溯源技術研究。科學規劃和完善全市重點突出、全面覆蓋、均衡發展的量值溯源體系,以我市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和授權技術機構為主體,圍繞我市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紡織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傳統產業,開展網聯化、智能化在線快速計量測試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積極培養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等新興產業的計量溯源技術研究,建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平臺計程計時校準裝置、電子停車計時收費表檢定裝置等網聯化、智能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效能。積極組織參與計量比對,進一步提升計量檢定測試能力,提升社會公信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交流。加大計量在裝備制造、生物醫療、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立項,推動計量技術機構內部以及與高校、企業聯合科研攻關力度,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開展計量科技成果展示,鼓勵技術機構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建立技術交流服務平臺,加強“產、學、研、用”計量科學合作,促進計量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推動計量數字化轉型研究。提升計量數字化服務能力,開展水、電、氣表等涉及民生領域的計量
數據采集、應用研究,提升計量數字服務水平。開展能源計量數據采集、應用研究,進一步推動計量數字化轉型,計量數據融合共享,推動產業節能降耗,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推進計量檢定信息化建設,推廣應用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業務管理平臺,探索建設全市計量電子證書系統,實現計量檢定證書網上可查詢、可下載等功能,推動計量檢定、測試結果數字化平臺建設。
(二)推進計量應用能力提升
提升裝備制造領域計量保障能力。開展裝備制造相關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增強促進產業發展的計量技術保障能力。加強多參數檢測、遠程監測、自動化檢測、在線檢測等技術方法和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開發三坐標測量機、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溯源技術能力。
優化食品加工產業計量服務能力。圍繞我市食品加工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離子色譜儀、熱力滅菌設備、農殘重金屬物質快檢等計量檢定校準項目,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服務,不斷提升產業計量服務水平。
支持建材家居、石油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針對復雜環境、實時工況環境和極端環境的計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方法,建立混凝土配料秤、水泥膠砂振動臺、混凝土抗滲儀、絲網張力計、氨氣檢測儀等計量標準,解決綜合參量、在線檢測等準確測量難題。建立扁平化場景高適應性的量值溯源體系。
促進泉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聚焦科學測試分析、各類專用檢測與測量儀器等高端精密設備產品短板,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等領域,重點圍繞新材料計量、標準和產品評價,開展計量測試技術研究。
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強化綠色低碳計量服務能力建設,加強福建省能源計量中心(泉州)建設,通過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數據的分析應用,進一步完善能源資源計量服務體系,開展能源計量審查,推進重點用能單位在能源資源計量數據采集、統計、傳輸、分析、應用等方面的智能管理。強化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管理、檢定等工作,推動建立健全能源計量管理體系,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
提升民生計量與安全計量支撐能力。圍繞醫療衛生、貿易結算、環境監測、安全防護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領域,不斷完善相關量值溯源能力,提升強檢計量器具檢定覆蓋率,依托強制檢定計量器具信息管理平臺,提升強檢計量器具服務水平和監管能力,強化安全生產相關計量器具的監督管理,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三)加強計量技術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計量標準建設。構建以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為主,企事業單位最高計量標準為輔,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絡。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統籌推動全市計量技術機構協同、錯位發展。市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重點建設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需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要立足為社會提供基礎性、公共性量值傳遞與溯源服務。各級法定計量機構履行法定職責,強化計量服務民生、服務經濟、服務行政監管的技術保障能力。
加快推進技術機構建設。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圍繞法制計量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加強應用計量技術研究,為企事業單位技術研發和質量提升提供計量支持,并承擔政府部門授權委托的法制計量檢定和基礎保障任務。市級計量技術機構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根據本區域產業計量需求探索建立國家、省產業計量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實驗室環境條件,建成與泉州經濟水平相匹配的高水平、先進的計量實驗室;加強研發能力建設,設立市級新型研發機構申報認定綠色通道,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促進我市計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實施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建設智慧計量實驗室。
加快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建設培訓平臺和實訓基地,培育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創新崗位設置,推行計量技術機構首席計量師聘任制度。推進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工程教育專業職稱等制度有效銜接。支持符合認定條件的計量專業學科帶頭人、產業計量領軍人等技術人才申報我市高層次人才。支持引進計量行業高層次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注重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加強對企業專(兼)職計量管理人員的培訓,保證專業技術人員充足配置。
加快推進計量協調發展。積極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建設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落實閩臺協同發展戰略,推動泉臺計量技術、人才交流合作。鼓勵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協調合作,深化服務措施,實行合同總包、一次性送檢等服務方式。鼓勵市級技術機構加強與企事業單位開展“聯合實驗室”建設,為同產業上下游企業提供計量技術服務,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突破計量服務市場的區域壁壘,推動形成有利于公平競爭和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
(四)推進計量監管提質增效
加強民生計量保障。持續開展加油機、加氣機、充電樁、出租車計價器、集貿市場(超市)衡器、民用“三表”等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重點民生計量器具的監督管理,組織開展眼鏡制配場所、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情況等專項檢查,加強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督。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鄉村民生計量保障,加大對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
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發揮誠信計量自我承諾作用,建立完善“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治理模式。提升誠信計量意識,做好誠信計量建設規范宣傳貫徹,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建設誠信計量示范單位。
嚴厲打擊計量違法違規行為。圍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計量難點、痛點,加強加油機、數字指示秤等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廣泛開展民生領域計量監督檢查,嚴厲查處制造、銷售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缺斤短兩、破壞計量器具準確度的計量作弊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虛標能效、水效標識的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經營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強化能源資源計量管理。進一步完善能源資源領域計量標準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立健全我市能源資源計量管理、服務和技術支撐體系。持續深入開展能源計量審查,強化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主體責任,指導重點用能單位合理配備使用計量器具。開展能效標識、水效標識產品監督檢查,增強全社會節能產品使用意識,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依托省市場監管智慧應用一體化平臺,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轉變,形成全要素、全流程監管新模式,積極打造新型智慧計量監管體系。
提升計量法制水平。加強計量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學習,認真做好國家計量法律法規修訂后的工作銜接和宣傳貫徹。積極參與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
為確保計量發展規劃落到實處,《實施意見》還從財政、技改、投資、稅收等要素予以強力保障。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加大計量專項資金投入,增強經費保障能力,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預算。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改造、提升,強制檢定以及計量專項監督抽查等工作所需經費給予必要保障。對涉及重點產業、特色產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關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計量監督管理體系給予支持。對批準籌建的國家級、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計量科研重大項目和科技創新平臺,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和相關政策予以重點支持。鼓勵社會各方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健全激勵企業增加計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