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充氣
機器人具有卓越的柔韌性和適應性,正在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前景之光。然而,將傳感和控制系統無縫集成到這些機器人中一直是一個棘手的挑戰,因為它必須在不影響機器人的柔軟性、外形尺寸或性能的情況下進行。
一支由Jiyun Kim教授(UNIST新材料工程系)和Jonbum Bae教授(UNIST機械工程系)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他們成功地開發了一種被稱為“軟閥”技術的創新解決方案,該技術實現了傳感器和控制閥的完全集成,同時保持了機器人的柔軟性。
傳統上,軟機器人的身體必須與剛性電子元件并存,以實現感知功能。這一挑戰催生了“軟閥”技術,這是一種綜合性解決方案,將傳感器和控制閥融合在一起,而不會妨礙機器人的柔軟性。這項技術使用軟模擬傳感器和控制閥,這些組件不需要電力即可運行。
這些管狀部件具有雙重功能:它們能夠檢測外部刺激,同時可以使用氣壓來精確控制機器人的運動。
這一突破意味著軟機器人不再需要依賴剛性電子元件來進行感知和控制。傳統的軟機器人雖然具備柔韌的身體,但通常需要硬電子部件來進行刺激檢測和驅動控制。然而,軟閥技術的出現為這些機器人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性和適應性。
這項研究還帶來了廣泛的應用前景。研究團隊創建了通用鉗子,它們能夠巧妙地夾住易碎物品,例如薯片,從而避免了傳統剛性機器人夾取物體時可能施加過大的力而導致破損。
此外,研究團隊還成功地開發了可穿戴的肘部輔助機器人,旨在減輕進行重復性任務或需要劇烈手臂活動的工作時對肌肉的負擔。這些肘部支撐可以根據個人手臂的彎曲角度自動調整,平均減少了63%的壓力,使得佩戴機器人時更加舒適。
軟閥技術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管狀結構內的氣流來操作。當對管的一端施加拉力時,內部螺紋將其壓縮,從而控制氣體的流入和流出。這種獨特的運動類似于手風琴,可以實現精確而靈活的機器人運動,而無需電力。
研究團隊還發現,通過對管內的結構或螺紋數量進行編程,他們可以準確地控制氣流的變化。這種可編程性使得機器人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和要求進行定制調整,同時保持對外力的靈活響應。
Bae教授表示:“這些新開發的組件可以輕松地通過材料編程來使用,而無需電子設備。這一突破將極大地促進各種可穿戴系統的進步。”
這一突破性的軟閥技術標志著向實現全軟、無電子機器人的自主操作邁出了一大步,這是增強多個行業安全性和適應性的重要里程碑。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為軟機器人領域的未來打開了嶄新的可能性。這一技術有望在醫療、制造業和許多其他領域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大的便利和創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