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世界上第一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WABOT-1走出早稻田大學,人形機器人已走了50年。
可是長期以來,人形機器人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落地。人形機器人目前真正能做什么?距離成熟商業化還有多遠?
諸多難題待解。
在技術瓶頸和巨虧現實面前,潛力與前景不過一張空頭支票,被視作機器人發展終極形態的人形機器人一度遇冷。
當ChatGPT橫空出世,AI和人形機器人概念再度成為投資人不舍放手的“香餑餑”。業界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正處于一個重要的產業拐點,有望打開一個萬億級新市場。
最近,一則新聞為這個風頭正盛的賽道,再添了一把火。
01 10月融5輪,估值35億,第6輪在路上
據天眼查最新信息,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智元機器人AgiBOT)于12月1日完成A3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藍馳創投、中科創星、長飛基金、三華控股集團等11家知名VC,融資金額超6億元,投前估值高達35億元。
豪華的資本名單上,高瓴創投、鼎暉投資、臨港新片區基金均為再次加注,高瓴更是一年投了3次,以4.1127%的持股比例超越比亞迪之上,成為第一大機構股東。
此輪融資過后,智元機器人的注冊資本也從5097.3760萬元,加至6699.4084萬元,漲幅約31.4%。
今年2月成立的智元機器人,作為一家不到一歲的初創企業,在短短10個月內就完成5輪融資,智元的增長可謂“坐了火箭”。
02 “華為天才少年”有多吸金?
提到彭志輝,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這個名字,但提到他的網名“稚暉君”,則立刻能想起B站上那位被稱為“野生鋼鐵俠”的硬核UP主。
稚暉君在B站擁有超200萬粉絲,更新頻率不高,但是一出手就是大作的他也被網友戲稱為“鴿王”。
用螃蟹殼改裝火星車、B站小電視、可自動駕駛的自行車、給葡萄縫針的鋼鐵俠手臂……這些多次占領熱門的“黑科技”都出自稚暉君之手。
天馬行空的想象,強大的執行力,點滿的技能樹,稚暉君用行動給廣大網友一點小小的“全棧型人才震撼”,每次更新都能“回收”許多下巴。
但其實,在投資圈,彭志輝早已小有名氣。
1993年出生于江西安吉的他,大學就讀于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進入OPPO擔任AI算法工程師。之后又通過“華為天才少年計劃”進入華為,成為昇騰AI邊緣計算專家,并獲得最頂格待遇,坐擁200萬年薪,更被任正非盛贊為“華為創新的動力”。
名校出身,大廠經歷,過硬實力,“天才少年”的頭銜光環,再加上B站UP主的傳播影響力,可以說,彭志輝身上集成了所有投資人都喜聞樂見得buff。
因此,當“野生鋼鐵俠”官宣離開華為,要迎風而上專注人形機器人創業時,眾多“獵狗”聞訊而動,搶占潛力股。據彭志輝透露,每天都有十多家投資機構主動找上門,足以見得這塊“肥肉”有多香。
如今,成立僅10個月的智元機器人,大咖云集的股東名單已擴至36。被百度李彥宏選中的智元,同時也成為比亞迪首次入資的人形機器人公司,牌面拉滿。
03 人形機器人:萬億賽道站上新風口
選擇人形機器人,是稚暉君與市場的一次高度契合。
人人都想搭上的AI快車
人形機器人產業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但未真正實現商業化一直是這個行業的心病。
早期的產品成本高昂、功能單一,很難在復雜環境中大規模應用,一直難以找到商業化的出路。而AI為賽道打開了新的商業前景,人形機器人迎來高光時刻。
這點從眾多巨頭扎堆入局就可窺見端倪。
從特斯拉計劃于2024年大規模量產的Optimus;被亞馬遜以10億美元收購,如今正投建全球第一家年產量10000臺人形機器人工廠的Agility Robotics;投入大量資源研究具身智能,開發下一代機器人的DeepMind;到加入“機器人大軍”的電子巨頭三星、蘋果……
擁擠的人形機器人賽道,儼然已有發展成繼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又一個萬億級巨大的架勢和潛力。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爆發出的這股投資熱潮背后,AI大模型技術的突飛猛進功不可沒。
ChatGPT 這樣的大語言語言模型為人形機器人帶來了更高層次的“大腦智能”,使其能夠進行更復雜的語言理解和知識技能獲取。同時,視覺語義模型(VLM)和其他多模態模型也為人形機器人在環境感知和情境理解等方面提供了全新可能。
渾然一體的軟件和硬件系統將使得人形機器人真正具備“大腦”與“身體”的信息融合能力,進而實現完整和智能的交互對話、任務規劃及執行等一系列復雜的動作操作。
大模型能力的內在驅動將為人形機器人帶來根本上的風口變化,若成功將搭上 AI 的快車,未來人形機器人將實現跨越式發展。
稚暉君作為業內頂尖人才,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遇。因此才會切入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領域,在技術和商業化上都展現出野心。
智元機器人:稚暉君的野心之作
不到一年躋身獨角獸,智元的崛起速度,在如火如荼的人形機器人賽道中,可謂“離譜”。
那么智元的技術實力如何?在商業化布局上又有哪些野心勃勃的舉措?
(一)自研核心技術,打造高自由度人形機器人
與工業機器人不同,人形機器人需要在更復雜的環境中自由行動,這對于其機械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成本控制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形機器人至少需要具備基本的平衡性和避障能力,這需要硬件本體在支撐結構、驅動執行器、精密傳感器等多個層面進行創新和突破。
此外,人形機器人還需要面臨較長周期的研發與迭代,進而才能真正適應人類環境,這無疑增加了技術成本與風險。
智元機器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技術上想得比較長遠。
不僅做出了首款人形機器人樣本,還自主研發了許多關鍵核心技術,為未來迭代升級打下堅實基礎。
比如在8月發布的首款人形機器人“遠征A1”中,智元自研了PowerFlow電機、SkillHand多自由度靈巧手等組件。這些技術難題的攻克,使得遠征A1在行走穩定性、環境適應性等方面表現突出。
公開數據顯示,遠征A1高175cm、重55kg,具有49個自由度,允許最大步速達每小時7公里,單臂最大承重5公斤,整機最大承重80公斤。
這在業內可以說是較先進的水平。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智元還搭載了自主研發的WorkGPT百億級任務模型和EI-Brain智能大腦。也就是說,在機械運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語言交互、環境感知、自我學習等層面的AI能力。
可以說,智元在技術布局上做到了既重機械,也重算法,讓機器人同時在“身體”和“大腦”上都有所作為。
這對一個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初創團隊來說已屬難得,也為后續產品優化和商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石。
(二)工業場景率先落子,家庭助力爆發增長
在技術門檻和成本難題并存的情況下,如何找到切入點以實現商業化,是擺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面前的當務之急。
目前來看,智能制造與工業應用場景的先期驗證將是最佳切入點。這里既具備豐富的應用訴求,也相對更容易控制風險,因此成為各家企業優先考慮的方向。
以優必選科技為例,其布局的三大場景之首就是智能制造。在新能源汽車等細分垂直領域,人形機器人或可承擔一定比例的自動化操作,比如裝配、檢測等工作。
類似的,小米也透露了在 3C 等電子制造領域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機器人進行大規模驗證并推廣應用的計劃。特斯拉更是明確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的終極應用場景之一便是無人車間。
在商業化方面,智元也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產品部署上,將從工業制造入手,再逐步拓展到商業服務、家庭陪伴等更多場景。比如遠征A1已經實現了在3C電子組裝、汽車裝配等工業環節的應用示范。
換言之,智元選擇從ToB領域打開局面,以工業制造作為第一個落地場景。這是因為應用門檻相對較低,也更容易實現批量交付和快速積累場景數據,為后續產品迭代提供支撐。當工業場景逐步穩定之后,再逐步將人形機器人帶入服務業和家庭環境。
這種由ToB到ToC的漸進策略,也是業內較為成熟的商業化路徑。
04 萬億市場,爭奪戰已經打響
可以預見,作為 AI 賦能的“萬物智能”時代的重要代表,人形機器人必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按照特斯拉CEO馬斯克的預測,未來人形機器人的全球數量將遠超過電動車,這意味著其潛在市場規模可以達到數萬億。
中國具有龐大的制造業基礎與科技創新潛力,完全有能力在這場萬億級賽道中分得一杯羹,甚至占據主導地位。
任何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在發展初期,都需要資本力量的推動孵化。
在“揮金如土”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更是如此。若沒有成功資金,靠什么支撐研發?因此,被詬病的“PPT融資”也多是無奈之舉。
智元雖然已經獲得資本青睞,但對于這個襁褓期的初創團隊來說,真正的挑戰可能還在后頭。
在積累第一桶金的同時,智元也需要繼續完善技術,提升產品性能和適用范圍,降低組裝成本,還要在選擇落地場景上處處兼顧,確保商業效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市場的接受度。
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同時,在這個風口浪尖上的紅海市場,智元也必然會遭遇更為激烈的競爭。業內眾多強勁對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優必選、小鵬汽車、傅利葉智能這些實力雄厚的企業,也在這個賽道上大舉布局,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機器人方案。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智元想要突破重圍,就必須繼續保持技術的領先優勢、不斷加大商業化的投入力度。
這無疑都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后盾。
想在這個萬億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恐怕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融資加持。據悉智元已在密鑼緊鼓準備新一輪融資,目標投前估值70億美元。
隨著這輪融資的落地,智元機器人的故事還將繼續上演。
我們也拭目以待,見證這家初創企業是否能在風口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