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政策+新市場,推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行業持續高增長。一份全景式報告的出爐,全面描繪了這個新興行業的發展狀況,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判斷。
2023年12月20日,在2023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開幕式上,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正式發布了《2022-2023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發布儀式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秘書長王耀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王芳代表編制單位共同發布《報告》,并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換電分會、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對《報告》進行解讀。
《報告》發布儀式
市場變化催生《報告》出爐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全面市場拓展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主要矛盾也從“里程焦慮”向“補能焦慮”轉移,充電基礎設施網絡的服務能力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與此同時,隨著電動汽車規模的高速增長,用戶的差異化服務需求日趨凸顯,充電運營市場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運營車輛市場的盈利能力逐漸下降,市場發展趨于飽和,充電運營模式也相對穩定;私人乘用車充電市場根據駕駛習慣以及充電行為逐漸細分,在不同細分領域開始出現專業化的運營公司。
為迎合市場的變化,下一步,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產業將以充電設備為基礎,筑牢充電基礎堡壘;以新技術和新模式探索及應用作為突破口,完善充換電產業生態,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以綜合服務品質為關鍵,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多元化充電服務需求;以安全為產業生命線,保障充電設備和充電信息雙重安全防護,堅守行業底線。
在此背景下,由國家能源局電力司指導,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編制了《2022-2023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該《報告》通過九個章節的內容,系統總結了2022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展情況。完整《報告》涵蓋產業整體發展情況、充換電政策發展重點、充換電設備產業發展分析、充換電商業模式創新分析、充電信息互聯互通及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雙輪驅動充換電市場高增長
近幾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產業持續高速增長,有力支撐了我國電動汽車規模化市場的快速發展。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國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達到了826.4萬臺,同比增長了67.0%。其中,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達到了262.6萬臺,同比增長了51.7%;私人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為563.8萬臺,同比增長了75.2%。
我國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的持續高增長,離不開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報告》顯示,2022年度,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發布充換電基礎設施相關政策150余項,其中規劃類80余項、規范管理類15項、關聯政策近30項、財政補貼20余項。2023年以來,亦有多項接續政策先后出臺,如2023年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更好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等大宗消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與此同時,多個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實施細則,引導充電基礎設施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正處于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充電基礎設施網絡也更加注重全面覆蓋以及整體服務品質的提升。
充換電產業集中度居高不下
我國充換電產業區域集中度較高,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充電樁相關企業近34.5萬余家。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以4.4萬余家位列區域首位;江蘇、河南分列二、三位,分別擁有2.7萬余家以及2.3萬余家。
相對于電動汽車的充電模式,換電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競爭還不激烈。在乘用車換電領域,斯沃普、奧動和蘇州煥能三家頭部企業換電站產量總和占整個行業的80%以上,行業高度集中。在重卡換電領域,玖行、許繼換電、瀚川等頭部企業占據了行業的市場份額超過90%,行業集中度高。
值得關注的是,充電模塊是直流充電設備的核心部件,市場參與者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以特來電、科士達等為代表的“自產自用型”企業;二是以中興、優優綠能、英可瑞、麥格米特、通合科技等為代表的“供應型”企業;三是以華為、英飛源、盛弘股份、永聯科技、科華等為代表的“自產自用+供應混合型”企業。
商業創新模式趨向多元化
目前,充電基礎設施商業模式正在逐漸演進,主要體現在參與主體多樣化,市場領域更加細分,收入來源多渠道化。《報告》對充換電行業的多種商業模式創新進行了分析。按照不同的應用場景,可分為目的地充電模式、應對節假日服務保障的高速服務區充電模式、配送式儲能移動充電模式、光儲充一體化模式、換電模式、社區統建統營模式、充換電場站數字資產交易模式、基于充電服務平臺的車輛綜合服務模式、車網互動模式、虛擬電廠等,在應用中不斷探索新的模式。
商業模式的落地,離不開服務平臺的運營和建設。《報告》通過充電信息互聯互通及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分析,政府平臺、互聯互通平臺和企業平臺各司其職,提供不同的支持和服務。其中,負有監督管理、補貼落地、互聯互通、選址規劃、數據分析等功能的各地方政府平臺,未來將橫向發展,進行精細化的監管,開展更多場景的分析和監測;互聯互通平臺則負責提供準確的充電樁位置信息和導航功能,幫助用戶方便地找到最近的可用充電樁;企業平臺將隨著業務的變化而變化,需要滿足業務的訴求,對聚合的資源進行統一調控和管理,優化資源運行曲線,實現削峰填谷,緩解電網壓力等。
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報告》認為,未來充換電產業將進一步融合創新,高電壓平臺充電設備占比將進一步提升,換電標準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智能有序充電樁加速落地,充電服務將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