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元年,還是曇花一現?
一是沉寂許久的機器人市場,確實需要點“新故事”講講;二是在巨頭入局、政策頻出的“天時地利”下,人形機器人乘著AI東風,無論是技術還是需求都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引爆點”。
“人形機器人元年”的口號,也從2023喊到2024。
2023,無論懷揣夢想、真心做事,還是“擊鼓傳花”的資本游戲,一眾巨頭大佬爭做硬科技、大批新秀被捧上獨角獸、新品井噴大亂斗的場景,放眼整個科技圈,也稱得上是名場面。
從市場估值、火熱程度來看,2023作為“人形機器人元年”似乎沒什么問題。但真要論技術突破、應用落地,人形機器人熱潮其實剛剛開始,這個元年還有待商榷。
反觀已走過半程的2024,人形機器人熱度依舊不減,甚至隱有扶搖之勢。資本持續加注、先前持觀望狀態的企業也紛紛下場、“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市值一度飆至千億、宇樹9.9萬的人形機器人拉開價格戰序幕……
而從近期發生的幾起人形機器人“打工”事件來看,至少在某些特定場景,商業化或許很快將不再是一張“空頭支票”。
車廠掀起人形“打工潮”
5月31日,東風柳汽與優必選科技正式簽署人形機器人應用戰略合作協議,將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引入柳汽工廠,用于汽車制造過程的安全帶檢測、車門鎖檢測、車燈蓋板檢測、車身質檢、車廂后蓋檢測、內飾總檢、油液加注、前橋分裝、集配撿料、貼車標、配置刷寫、標簽打印等一系列工作。
事實上,優必選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此前早有進廠先例。
今年1月,Figure AI與寶馬達成合作協議,將在寶馬美國工廠引入通用人形機器人Figure 01協助汽車制造;
2月,Walker S就已在蔚來汽車工廠“實訓”,入駐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總裝車間。據悉,這臺高1.7米的人形機器人可更換末端執行器,具備多維力覺、多目視覺、全向聽覺等全方位感知能力,可在流水線上精準安全同步作業;
3月,梅賽德斯-奔馳宣布與Apptronik合作,將在工廠試點Apollo人形機器人執行搬運、裝配等繁重低技能工作,以測試其在生產線上的應用能力;
4月,Sanctuary AI宣布將與汽車零部件制造巨頭麥格納合作,將通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整合到制造設施中執行特定任務;波士頓動力公司推出的新款全電動Atlas人形機器人也將被現代汽車用于測試,開發“下一代汽車制造能力”;
5月,特斯拉曝光Optimus已學會精準分裝電池單元,等成熟后將直接進入自家工廠協助生產……
車企為何搶做人形?
自特斯拉開創車企“造人”的先河后,小米、小鵬、比亞迪、奔馳等車企迅速跟進,直接介入人形機器人這片藍海。
特斯拉打造了面向自家工廠的“Optimus”系列;比亞迪投資了稚暉君的“智元機器人”;小鵬發布人形機器人PX5;蔚來與“人形第一股”優必選牽手;小米發布CyberOne,成立機器人公司,投資人形機器人創新公司中心,牽頭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奇瑞發布人形雙足機器人Mornine……
但這些汽車巨頭,何以如此熱衷這個新興賽道?
首先,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又一顛覆性產品,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而投資往往具有滯后性,雖然大家都在販賣未來,但風口當前,車企當然希望能抓住這一機遇,借助先發優勢占據制高點,啃下這塊大蛋糕。
此外,汽車與人形機器人本身就存在不少技術契合點。
相比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在與場景通用性、應用靈活性。
自動駕駛、機器視覺等技術,都為人形機器人感知決策提供了技術儲備,再加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的工藝、工裝等經驗沉淀,足以推動人形機器人進化的“彈藥”。在引入AI后,更能自主學習,完成自我迭代,從而承擔偶發性與復雜性高的工作。
對人形機器人企業來說,與汽車行業的深度合作也是關鍵一步。
汽車制造是一個極其復雜,且奉行效率至上的行業。如果人形機器人被證實能極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那么從汽車場景往外延伸的大規模復制將成為必然。
現實的應用場景,除了驗證價值外,也有利于產品迭代,畢竟實驗室的理想總是“很豐滿”,而現實是否“骨感”,還需要試驗后才知道。
而除了鞏固、提升核心競爭力外,人形機器人這一終極“智能體”,或成為車企在“機器換人”上的一次創新布局。
雖然目前人形機器人仍處于“學徒式”的初級階段,在應用場景、技術能力、成本可控等諸多方面都有待突破。但是,如果給予足夠時間和持續投入,人形機器人將有望打破目前的產業瓶頸,替代汽車制造中的部分勞動密集型工種,解決用工荒、工傷事故頻發等頑疾。
由此看來,車企將人形機器人列為發展方向,是頗具前瞻性的一盤大棋。而之后棋子將落何處、棋局走向如何?就讓我們一起見證吧。
原標題:人形機器人,排隊進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