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舉行。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為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動力。
當前,中央企業正在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關鍵點,聚焦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著力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的引領作用。小新持續為您推出“千行百業看央企”系列報道,聚焦電網、發電、油氣、通信、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建筑等國民經濟的關鍵性行業,立足當下、著眼未來,透視趨勢、掃描全局。今天為您關注發電領域,帶來第四篇報道《電力保障主力軍引領科技創新綠色轉型》——
入夏,金沙江峽谷暑氣襲人,白鶴灘水電站巍峨聳立。滔滔江水在此轉化為清潔電能,約7毫秒“閃送”到2000千米之外的江浙兩省,為長三角經濟發展注入綠色動力。
嚴冬臘月,神東礦區地層深處黑金滾動、裝車站點晝夜不息。西煤東運大通道上,一列列滿載“神東煤”的列車極速馳騁,滾滾烏金點亮萬家燈火。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民生保障的基礎,中央企業承擔著60%以上的電力供應,是電力保障的主力軍。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中央企業全力做好能源供應、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努力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服務能源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履行好央企責任使命。
加快構建新能源產業體系
“雙碳”目標的指引下,風電、光伏發電等綠色電力高速發展。
《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煤電裝機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新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在新能源發電裝機快速帶動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快速增長,合計發電量同比增加2801億千瓦時,占全年總發電量增量的46.1%。
7月15日,中國三峽集團發布消息,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主體工程已進入調試階段,力爭今年底投產發電。
這個位于甘肅瓜州的光熱儲能電站,設置兩個相鄰吸熱塔,共用一臺汽輪發電機;塔下,近3萬塊可自由轉動的定日鏡,像向日葵般追逐著太陽一天當中的運行軌跡,采光面積達80萬平方米;塔底,是兩個裝著熔鹽的巨大儲罐,有了它們,電站不僅在有陽光時可以正常發電,還可以借助熔鹽將多余的太陽能儲存起來,實現24小時穩定不間斷電力輸出。
2023年12月10日,國家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之一——中國廣核集團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項目全容量并網,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成為我國在運最大陸上風電基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這是“分布式能源”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我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發電和分散式風電。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近年來進入產業快速發展期。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首次超過集中式光伏;2022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5111萬千瓦,占當年光伏新增裝機58%以上。
山東德州寧津縣,近期,中國電氣裝備許繼集團首個“投建運轉”坑塘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投運成功,閑置坑塘“聚沙成塔”,實現了“綠色”轉身。
河北省保定西赤村,這個革命老區河北唐縣的村莊,如今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能源變革。在國家電投的推動下,這里不僅建成了首個綜合智慧零碳電廠項目,還落地了分布式光伏、戶用光儲、微風發電等場景,實現了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
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長迅速的同時,新型儲能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長。
6月30日,我國首個百兆瓦時級鈉離子儲能項目——大唐湖北100兆瓦/200兆瓦時鈉離子新型儲能電站科技創新示范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運。這是實現鈉離子新型儲能技術在全球的首次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4月9日,世界首臺(套)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由中國能建和國家電網共同投資建設的湖北應城300兆瓦級壓氣儲能電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網一次成功,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轉換效率3項世界紀錄,實現核心裝備100%國產化,標志著全球壓氣儲能電站邁入“300兆瓦級”單機商業化新時代。
去年7月,我國首個高海拔光氫儲項目——華電青海德令哈100萬千瓦光氫儲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項目通過光氫儲一體化的技術路線和技術體系,推動氫能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實現綠電、綠氫消納。
能源是現代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生命線,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推動中央企業充分發揮優勢,做強做優主業、提升效率效益,加快構建以風電、太陽能發電大基地為主體,集中式與分布式協同發展,氫能、新型儲能支撐調節、前沿核心技術引領帶動的新能源產業體系,為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貢獻國資央企力量。
筑牢電力保供“壓艙石”
在新能源快速發展、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火電仍舊發揮著電力保供“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2023年歲末,全國多地氣溫驟降,供暖供能需求大幅攀升。多家央企“火力全開”,密集部署穩產保供,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2023年,中國華能煤炭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中國中煤完成煤炭產量2.43億噸,同比增長6.6%,完成發電量843億度、同比增長51%,完成供熱量2935萬吉焦、同比增長21%,均創歷史新高。
當前,迎峰度夏正步入關鍵期。中央企業不斷提升煤炭供應量,讓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礎更加堅實。
今年以來,中國大唐全面總結運用近年來儲煤工作實踐經驗,加強電力供需形勢分析,科學有序開展燃料采購儲運。根據大負荷“先南后北”鮮明特點,中國大唐明確分區域庫存控制節點目標,實施“分區輪動”錯峰采購。截至7月14日,電煤庫存量超1800萬噸,可用天數超30天。
國家能源集團提前謀劃,在煤炭生產方面,咬定自產煤月均產量5000萬噸峰值水平不放松,加快煤礦產能核增和證照辦理,強化外購煤資源組織,保障供應穩定可靠。截至7月15日,自產煤同比增長0.1%、外購煤同比增長13.6%。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雙碳”目標下,如何兼顧電力保供與綠色轉型?能源央企承壓奮進,著力打造減碳“利器”,探索出一條條“向綠”“向新”之路。
推進煤電清潔高效利用——
7月14日,中國華能原創、國際首創的COAP技術(低溫法污染物一體化脫除技術)首套驗證工程成功通過168小時試運行。該技術基于低溫氧化吸附原理,可實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等多污染物的一體化高效吸附脫除和近零排放控制,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23年,中國能建設計的泰州電廠50萬噸/年CCUS示范工程正式投運。這是亞洲最大的燃煤電廠燃燒后碳捕集工程,也是國內首個大規模火電廠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封存全產業鏈示范工程。
打造供暖供電創新樣板——
“暖核一號”是由國家電投自主開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能零碳供熱技術,是我國首個核能商用供熱工程。2023年“暖核一號”三期工程建成,五個供暖季累計提供零碳熱量901萬吉焦,節約原煤消耗81萬噸,打造了我國核能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為核電大規模熱電聯產提供了良好范本。
2021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發布《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扎實推進中央企業在推進國家碳達峰、碳中和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接下來,能源央企還將積極對標對表“雙碳”目標,抓住落實“兩個聯營”政策機遇,做好煤電與新能源協同優化組合,為能源保供注入更多綠色動能。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能源結構的轉型和新能源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
5月25日8時,隨著168小時試運行試驗圓滿完成,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4號機組具備商業運行條件,正式投產發電,標志著中廣核“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4號機組的成功投產進一步驗證了“華龍一號”技術的安全性、成熟性和先進性。這一成就不僅為“華龍一號”的批量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中廣核還實現了“華龍一號”從技術研發、工程轉化、到項目投產的全面落地,帶動上下游5400多家核電設備企業實現400多項關鍵設備自主化,已具備核電整機設備100%國產化能力,有力促進我國核電產業鏈韌性和實力的提升。
7月13日,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龍一號”迎來開工建設三周年。這是繼“華龍一號”后我國核電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標志著中國核能技術邁向新高度。
放眼全球,小堆是當前國際核能領域競爭的焦點之一,目前有18個國家正在開發建設八十多種小堆。相比于很多國家開發的小堆還停留在紙面上,“玲龍一號”率先邁出了模塊化小堆工程落地這關鍵一步,在國際上有著重要的示范意義。
“華龍一號”“玲龍一號”,一大一小“雙龍”騰飛,是能源央企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的生動縮影。
向海圖強,行致深遠海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由之路。深海裝備技術不斷升級,為深遠海開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7月12日,全球單體容量最大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啟航儀式舉行。這是全球首臺雙風機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首創“V”字形塔架結構,總裝機容量達到16.6MW,可應用于水深35米以上的全球廣泛海域。中國中車為這一漂浮式風電平臺提供了核心部件——2臺9.0MW漂浮式中速永磁風力發電機。
2023年12月18日,由中國電建研發并投建的國內首座75米水深海上自升式勘測試驗平臺——“華東院308”舉行交付儀式。該平臺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指標最先進的海洋新能源綜合勘測平臺,國產化率達97%以上,填補了我國深遠海海上勘測重大裝備國產化的“空白”。
新技術正賦能能源的高效開發。甘孜州雅江縣,國投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于2023年11月首次蓄水至正常蓄水位。這是國內第一座采用“施工全過程智能化技術”修建的300米級超高堆石壩工程,推動我國高土石壩填筑進入“無人駕駛”時代;距離兩河口50公里的柯拉光伏電站,智能跟蹤支架融合AI技術,主動分析識別最佳跟蹤角度,年平均發電量提升1%以上。
國家能源集團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場景深度融合,旗下大渡河公司和數智科技公司基于多年智慧企業建設成果,聚焦水電應用場景,創新應用模式,自主研發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全集團水電產業“上云、用數、賦智”,并打造水電行業的“工業應用商店”——“云上水電”平臺,為全國各類水電企業提供氣象水情、庫壩安全、設備管理、智慧工程等特色“云化服務”,為傳統水電企業轉型發展、創新升級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聚焦國之大者、圍繞國之所需。面向未來,能源央企還將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儲能、氫能、核聚變等重點領域,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盡快補齊產業鏈安全“短板”,奮力突圍破解“卡脖子”難題,全力鍛造出長板產業的“殺手锏”,立足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個作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能源力量。
撰稿 | 李虹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