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翻開熱處理行業的歷史,重溫我國熱處理工作者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艱辛,披荊斬棘,繁榮熱處理行業的成果。
熱處理行業從無到有的40年
由于工業基礎的薄弱和在戰爭中遭受的破壞,我國的熱處理在20世紀40年代還僅僅屬于一種作坊式的生產,尚未形成實質性的產業。在工科院校中無熱處理的專門學科,因而也缺乏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當時的熱處理操作大都是家傳技藝,處于十分落后的境地。
我國的熱處理產業起源于50年代初蘇聯援建的156項企業。其中的機械工廠都設熱處理車間和工段,購買了大批蘇制熱處理設備,包括箱式、井式、鹽浴等三四十年代水平的電阻加熱爐,并相應建立了第一批按蘇聯圖紙生產這些類型設備的電爐廠。一些高等工科學校經過院系調整后,創建了機械制造工藝系的熱處理專業,于1954-1956年培養出了第一批專科和本科的熱處理專業畢業生。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還有一批從蘇聯學習歸來的熱處理專業留學生。陸續建立的一些科研機構和專科院校,基本上能按照材料和應用發展的步伐開展熱處理基礎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涌現出一系列科研成果。由此,我國從人才培養、研究與開發,生產技術的革新和設備制造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專業體系。
由于科研和生產應用的脫節,對革新生產設備的忽視,60、70年代的機械、冶金工廠的熱處理生產技術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直到80年代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一些大型骨干企業的生產技術有了明顯的改觀。
近十年熱處理行業成績斐然
在黨的領導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熱處理行業為穩增長保全局和建設制造強國,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取得了輝煌成就和重大成果。
到“十三五”末,我國各類熱處理加工企業和車間近10000個,熱處理設備和工藝材料制造企業約1000家,其中獨立法人熱處理加工企業約7000家,在機械制造企業中的熱處理分廠和車間近3000個。全行業熱處理生產設備約20萬臺(套),其中電加熱設備約占80%,燃氣加熱設備約占20%,電加熱設備裝機容量約2500萬kW。熱處理工藝裝備數控化率達到80%。熱處理行業從業人員近30萬人,熱處理行業年生產總值約1200億元,其中熱處理加工年營業額約1000億元,熱處理設備和工藝材料年銷售營業額約200億元。熱處理加工企業勞動生產率約40萬元/人,熱處理裝備制造企業勞動生產率約80萬元/人。
截至2024年,熱處理行業的發展成績斐然,一大批熱處理企業已成規模,各種熱處理設備和技術全年開花。熱處理骨干企業各具特色,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1.推動智能化熱處理車間建設
推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熱處理裝備和先進工藝,加快數字化熱處理技術裝備和智能化車間的建設;利用智能制造推動熱處理技術創新,建立智能化熱處理標準評價體系,促進熱處理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推動智能化熱處理車間建設。
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1家;省市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7家;新建熱處理項目(裝備)全部實現數字化;真空熱處理設備、可控氣氛熱處理設備、感應加熱設備、連續式自動生產線。
2.研發推廣熱處理煙氣收集和處理等節能環保技術裝備
(1)煙氣處理設備—收集罩—管道噴淋霧化—油煙廢氣凈化煙氣收集和處理設備已經逐漸成為熱處理車間的標準配置,市場需求量逐年上升。
(2)開展大型燃氣熱處理爐綠色設計與制造,研發和推廣燃氣加熱爐智能燃燒控制技術、余熱利用技術——蓄熱式臺車燃氣加熱爐。
(3)推廣真空滲碳、滲氮技術裝備,真空溶劑清洗技術裝備。
3.補齊熱處理工業“短板”
加強熱處理產業技術基礎及熱處理
工業軟件等方面的基礎能力建設,補齊熱處理工業“短板”。圍繞智能制造熱處理工藝軟件包和熱處理工藝軟件云(熱處理智能制造體系)、熱處理車間智能制造(MES)系統、熱處理工藝效果預測技術和熱處理生產能源管理分析技術等,加快研發步伐;圍繞航空航天、電力、工程機械、高端數控機床、高速鐵路及大功率機車等領域齒輪傳動領域的關鍵零件,突破亟須解決的熱處理關鍵技術與裝備。
4.重點開發推廣數字化保溫罩轉移式大型井式爐
針對電站、風電、高鐵等大型工件、長軸類工件的熱處理需求,開發數字化保溫罩轉移式大型井式爐,以滿足安全生產、環保排放以及實現熱處理車間數字化的需要。
5.融入“一帶一路”,拓展國際市場
立足我國熱處理裝備制造已建成的完整體系基礎,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通過主動出擊、合作開發、抱團推進等多種形式,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拓展國際市場,搭乘重大工程的快車“走出去”,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國外布局。
結語
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我們國家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也是熱處理行業回顧歷史、總結現在、展望未來,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動力、貢獻力量的關鍵節點。祝福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祝愿熱處理行業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蓬勃發展。
(本文由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