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典型案例
第三篇
打通內河航運堵點卡點
06
安徽推動滬皖同港一體化發展 構建滾裝運輸江海直達服務體系
安徽實施“向海而興,借船出海”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境內長江、江淮運河優勢,統籌發展江海直達、江海聯運等運輸組織模式,加盟上海組合港,深度融入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發展,運營“上港集團-安徽港航”蕪湖集裝箱聯合服務中心,充分整合滬皖港航資源,加強聯運合作,創新滬皖“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新模式,推動實現滬皖一體化運行、一體化通關。截至2023年底,安徽開通集裝箱航線64條,基本形成“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水運發展新格局,構建自主可控的汽車物流供應鏈體系,助力“安徽造”增強核心競爭力。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密擴容水運航線網絡,打造長江航運新格局。安徽發揮長江、江淮運河優勢,打造蕪湖至上海聯盟直達航線,合蕪、皖江小支線省內水上穿梭巴士航線,形成“一核兩翼”集裝箱運輸體系,實現蕪湖至上海港所有集裝箱港區“點到點”全覆蓋,蕪湖至上海集裝箱中轉效率提升1倍,長江、淮河流域企業物流成本分別降低800、1000元/箱。
(二)全面推廣滬皖同港化發展,創新海關監管新模式。安徽沿江五市一類水運口岸和合肥港均與上海洋山港建立“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模式,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減少申報及放行各1次,節約通關時間1-2天,大幅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引導“安徽造”外貿集裝箱貨物“公轉水”,切實降低企業物流成本。較公路運輸,通過水運至洋山港,單箱運輸成本降低約1500元。
(三)持續推動滬皖航線共艙管理,共建航運物流新體系。滬皖設立“上港集團-安徽港航”蕪湖集裝箱聯合服務中心,打造蕪湖-上海洋山、蕪湖-外高橋航線共艙管理模式,通過支線艙位共享、“五定班輪”、點對點靠港、空箱前置等模式,統籌調度蕪湖至上海支線貨源和運力資源,船舶裝載率由54%提高到85%,企業運輸費用下降近20%,船舶計劃準點率達100%,運力投入下降30%以上,運輸周期縮短48小時以上,船舶待港時間由48小時減少至24小時,大幅提升港口作業效率,全面提升長江支線港航服務供給質效。
(四)打造國際滾裝運輸船隊,構筑國際物流新通道。為助力奇瑞、江汽汽車出口,開通省內蕪湖港、安慶港內河滾裝運輸航線,與上海等樞紐海港實現江海直達,減少運輸環節車損風險。安徽省港航集團、奇瑞汽車和江汽集團共同成立安徽航瑞國際滾裝運輸有限公司,分批投建10艘“7000-9000車位”遠洋滾裝船舶,建立可靠、穩定、安全的滾裝運輸體系。在自有船舶建造交付前的運力空缺期,利用租船運營模式開通中國—墨西哥遠洋滾裝航線,通過減少中轉環節、充分整合航運資源,降低單車出口海運費28美元/車,單航次可為出口車企降低物流成本9.8萬美元。
經驗啟示
(一)加強滬皖港口聯動合作。安徽港與上海港合作,建立“聯動接卸、視同一港”整體監管模式,通過減少申報環節和通關時間,提高江海直達聯運效率;創新滬皖航線共倉模式,通過運力和貨源信息共享實現航運資源統一調度、集中配置,為集裝箱航運公司、外貿企業、貨代企業提供港航“一站式”服務。
(二)構建自有運力池。為切實解決“安徽造”商品車出口運力不足問題,安徽省港航集團與貨主企業共同投建遠洋滾裝船舶,扭轉我國滾裝運輸運力不足局面,增強我國汽車滾裝運輸保障能力。創新租船運營模式,借船出海開通海外直達滾裝航線,助力汽車產業建立可靠、穩定、安全的滾裝運輸供應鏈體系,推動我國從“汽車消費大國”向“汽車出口強國”轉變。
(三)匯聚港航產業優質資源。安徽省港航集團積極對接上海、寧波、大連、鹽城等國內滾裝樞紐港以及海外墨西哥馬薩特蘭港、智利圣安東尼奧港等港口單位,為啟運港、目的港船舶靠港作業等爭取費率優惠及便利條件。同時,走訪中遠海特、招商滾裝、上汽安吉、長久物流等國內滾裝船公司,接洽挪威華輪威爾森、新加坡EPS船公司、英國Zodiac(佐迪亞克)等國外船東,尋求運力租賃、航線共艙等業務合作,為汽車產業發展建立可靠、穩定、安全的物流供應鏈體系。
07
江蘇推進通港達園專支線建設 構建江海河聯運物流服務體系
江蘇省推動沿江沿海港口更好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不斷提高航道等級、提升樞紐能級、拓展航線網絡、推動聯運發展、加快智慧綠色賦能,初步形成“三橫一縱”江海河聯運格局,切實把江蘇水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助力江蘇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3年,江蘇省干線航道達標里程2576公里(穩居全國第一),千噸級航道連通85%的縣級及以上節點,水路貨運量占綜合貨運量3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2%),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量、內河集裝箱運量保持15%以上增速,吸引新材料、新能源等30多個百億級企業沿干線航道落戶。內河水運已成為江蘇省吸引重大產業落地的新名片,有力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內外雙向開放。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提升水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力。江蘇加快高等級通港達園專支線建設,打通干線航道沿線產業園區、港口作業區“最后一公里”,“兩縱三橫”干線航道基本實現聯網貫通;19個港區(作業區)接入鐵路專用線,沿海主要港口實現鐵路進港全覆蓋;2023年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內河千噸級以上泊位60個,新增港口通過能力1億噸以上,優化基礎設施供給結構,構建干支銜接的水運基礎設施網絡,增強水運“門到門”服務能力。
(二)打造經濟開放的水運集裝箱物流網絡。江蘇累計開行95條內河集裝箱航線,直達上海、浙江、山東、河南、湖北等8個省市,輻射長江干線、淮河水系以及京杭運河;開辟84條集裝箱國際航線(含5條遠洋航線),覆蓋35個國內主要港口和15個國際基本港,與主要貿易國通達率達60%。“內暢外聯”的水運物流網絡有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助力江蘇構建對外開放新高地。
(三)構建以內河水運為特色的多式聯運體系。江蘇創新實施內陸集裝箱碼頭、外貿支線、中歐班列“船車直取”零等待等模式,穩定開行120余條多式聯運線路(聚焦焦炭、糧食、鐵礦砂、國際班列等開辟多條鐵水聯運特色線路),初步形成“三橫一縱”江海河聯運通道格局;拓展海鐵聯運業務,以江海聯運集裝箱運輸“一單制”為突破口,推廣應用海運提單,開辟26條海鐵聯運線路,實現“鐵路箱下水、國外直接返箱”;建設鐵水聯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與連云港、南京、徐州等港口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創新海鐵聯運班列轉關模式,實現就地報關、當地查驗,為企業節約報關時間約24小時。
(四)推動水路運輸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江蘇累計建成4000公里內河電子航道圖,覆蓋全省三級以上干線航道網,主要集裝箱港口實現碼頭管理系統全覆蓋,長江沿線散貨碼頭基本實現生產調度智能化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現內河船舶航線手機導航,建成并運行內河干線航道運調與監測系統,初步實現全省內河航道可視、可測、可控、可調度,通過智能感知、聯合調度、手機導航等服務,船舶平均待閘時間同比降低30%以上。全省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比例長期保持在95%以上,港口岸電設施泊位覆蓋率達98%,實現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常態化使用,“水運江蘇·美麗港航”品牌效應持續鞏固。
經驗啟示
(一)大力提升水運設施服務能級。江蘇持續提升航道等級,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增強港口樞紐作業能力,加快“投資小、里程短、實施快、效益好”通港達園短支航道建設,通過內河港口與沿海港口、航道與產業銜接、產業沿航道、港口布局,實現水運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內外聯通的水運物流網絡,增強水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效能。
(二)打造多式聯運服務精品線路。江蘇緊緊圍繞糧食、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建設沿新亞歐大陸橋、沿江、沿海鐵水(海鐵)聯運通道和沿江、沿運河江海河聯運通道,聚焦多式聯運、內河集裝箱、中歐(亞)班列三大類,開辟34條精品試點線路,基于線路推進多式聯運組織模式創新、服務規則銜接、技術裝備升級、信息互聯共享、市場主體培育,促進多式聯運可持續發展。
(三)加快推進智慧水運創新發展。江蘇切實推進水運智慧化轉型升級,組織開展智能航運研究,制定出臺加快推進智慧航道、港口建設實施方案,開展電子航道圖、干線航道智能感知設施試點示范建設,先后發布智慧航道建設技術指南、內河電子航道圖、航道外場感知設施3項省智慧交通行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