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典型案例
第四篇
推進交通物流與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
08
成都國際鐵路港中歐班列通道加密成網
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
成都國際鐵路港是成都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班列等國際班列始發地,先后獲批自貿區、綜合保稅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近年來,成都國際鐵路港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中歐班列通道優勢,建立以成都為主樞紐,西進歐洲、北上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的“四向”成都國際班列線路網絡和全球陸海貨運配送體系,目前已連接境外63個城市和境內20個城市,成為西部國際門戶樞紐、面向泛歐泛亞開放的戰略門戶。為加快推進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有效支撐實體產業發展,成都國際鐵路港打造“一帶一路”產業基地,首創“蓉歐速達”全程時刻表班列運營模式,創新自貿區制度,推動“成都+歐洲”雙工廠模式,全力保障供應鏈安全,提升產業鏈韌性。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構建“四向通道”,建立班列高效運輸機制。成都國際鐵路港建立以成都為主樞紐、西進歐洲、北上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的亞歐大陸多式聯運物流新通道,聯接境外112個城市、境內30個城市,累計開行量超2.7萬列,已成為全國開行量最多、區域合作最廣泛、運輸最穩定的國際班列。同時,開辟中歐班列陸上直達補充線路(成都經上海、寧波至波蘭的全程海鐵聯運通道),便利內陸企業自主高效選擇國際運輸路線,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外貿進出口高效順暢運轉提供有力保障。
(二)通道助力建設“貿易高地”,外向型產業集群成鏈成勢。成都國際鐵路港利用班列高效運輸機制,為TCL、吉利、莫仕、神龍等企業提供穩定的供應鏈服務,同時推動跨國企業構建與國際班列運輸相匹配的全新“成都+歐洲”雙工廠生產組織模式,有力保障了四川本地汽車整車、電子信息、智能家電、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適鐵適歐產業運輸需求,帶動出口量和出口額平均每年增長30%,助推中國制造“走出去”。
(三)建設“智慧陸港”,創新金融服務。構建多式聯運“提單”及配套規則體系,明確提單唯一取貨憑證功能。建設“智慧陸港”,匯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成都海關、班列公司、陸港場站等200余項數據,實現口岸全流程線上作業,海關四個關鍵環節企業“0跑動”,“一單到底”的全程物流監管,場站整體作業效率提升40%。創新多層次“提單”金融服務,組織多式聯運經營人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創新“一單制”跨境運輸多元融資模式,實現一單融資,補強國際供應鏈產業金融信貸功能短板。
經驗啟示
(一)健全完善陸港樞紐功能。成都國際鐵路港是四川唯一鐵路貨運型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及整車、肉類、糧食進境指定監管場所,且已建成集裝箱共享中心、多式聯運中心、城廂站新增國際集裝箱功能區。同時,成都國際鐵路港還獲批了自貿區、綜合保稅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完善的物流樞紐功能和國家級示范園區創建平臺,為成都國際鐵路港創新運營模式、優化金融財稅政策、加快技術迭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助力產業集群發展。
(二)加速通道織密成網。北向依托中歐班列實現北(至俄羅斯、白俄羅斯)、中(至歐洲)、南(跨里海、黑海至歐洲)三線并行,基本實現歐洲重要節點全覆蓋,開通“蓉歐速達”班列,運輸時效縮短至12天/趟次。南向首創“瀾湄蓉歐”“越桂蓉歐”快線品牌,東南亞經成都聯通歐洲最快時效壓縮至15天以內;首發“中老泰”全程鐵路直達班列,實現成都經中老班列5天內到達泰國。東向建立“樞紐對樞紐”運行組織模式,與上海、寧波、青島等沿海港口合作推進海鐵聯運通道建設,輻射日韓和美洲。通道加密成網進一步提高了成都國際鐵路港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保障能力,更好支撐對外貿易發展。
(三)提升陸港信息化水平。成都國際鐵路港搭建“智慧陸港”信息平臺,整合海關、檢驗檢疫、中歐班列公司、場站等各方信息,通過“讓數據多跑路”提高國際貿易便利化水平。
09
江蘇優化大件運輸審批流程
持續助力制造業跑出“加速度”
江蘇省制造業蓬勃發展帶動大件運輸呈幾何級增長態勢。為助力制造強省建設,江蘇省出臺大件運輸“一攬子”舉措,堅持服務為本,不斷簡化審批流程、創新監管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大件運輸審批時效和監管水平。2017年至2023年,江蘇省累計完成大件運輸許可100余萬件,增長近千倍,服務徐州、蘇州、無錫、連云港、鹽城、南通、常州7市的大型重裝工程機械、風電設備制造等產業集群,辦理大件運輸許可10余萬件;服務C919大型客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問天”實驗艙、“復興號”動車組等一批大國重器的專項特種運輸,助力江蘇制造業加速發展。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開拓“省級統籌+橫向聯動”許可新路徑,大幅提升審批效率。江蘇建立省級大件運輸審批專職機構,統籌協調大件運輸許可業務,與公安交警、路橋公司開展聯動許可審批,將與公安交警部門的征求溝通時間由3天壓縮為實時處理,將大件運輸許可法律文書由24個精簡至8個;升級大件運輸許可數字化系統,開發大件運輸許可手機申報“掌上辦”平臺,創建江蘇省大件運輸許可服務公眾號,通過數據多跑路縮短許可審批時間75%以上,實現了一類件當日申請當日辦結,二類件平均2-3個工作日辦結,三類件平均最長不超過5個工作日辦結。
(二)打造“精準對接+信用賦能”審批新模式,顯著增強服務水平。江蘇為大件運輸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提供定制化、專業化、系統化審批服務,與183家大件生產企業建立“一對一”聯絡員服務機制,開展企業培訓300余場,協助辦理大件運輸申請7萬余件。深入推廣“信用+承諾+批量”審批服務,對省內信譽較好的大件運輸源頭企業大力推行大件運輸許可信用承諾制,為固定路線、相同裝載方式和物品的批量運輸任務提供批量審批服務。對風電設備、機械設備等大件標準件產品創新實行“信用+遠程勘驗”核查機制,打造23家“免勘驗”標桿企業,實現大件運輸車貨勘驗“零”等待。
(三)探索“統一驗算+審管銜接”監管新機制,助力制造強省建設。江蘇聚焦車貨總重100噸以上的三類件,研究制定橋梁驗算江蘇標準,統一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橋梁驗算。加強審管銜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著重開展行駛路線核查及執法巡查,將未按規定路線行駛的大件運輸車輛納入重點監管名單,在全國率先實施入口拒超,實現高速非法大件運輸“零”駛入。
經驗啟示
(一)多層級多部門協同聯動。江蘇建立省-市-縣三級分工明確的辦件機制,省級成立專職機構,辦理跨省及省內跨設區市件,市、縣兩級機構負責辦理本區域內件。同時,各級辦件機制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審批、協同監管,圍繞定制化審批、大件運輸企業信用評級、遠程勘驗、高速公路入口收費站核查等方面加強聯動,形成大件運輸審批監管合力。
(二)全方位多舉措精準服務。創建“二重三化”服務品牌,建立“聯絡員”“一對一”服務機制;推廣勘驗“提速”服務,對三類大件標準化產品推行“遠程勘驗”機制,確保勘驗24小時內完成;推行大件運輸許可信用承諾制,對信用等級好的企業,給予容缺受理、優先勘驗、優先審批、批量辦理等便利支持,不斷提升行業服務質效。
(三)縱橫交錯數據線上聯通。江蘇加速推動大件運輸跨省縱向聯通和公安交通橫向聯動,實現大件運輸許可和審批數據線上流轉到沿途省份交通部門和省內公安交警部門,保障大件運輸在“信息路”和“運輸路”上并肩飛馳,真正實現“企業少跑腿、流程再提速”,借助信息化大幅縮短許可和審批時間,優化大件運輸營商環境。
10
嘉興打造“長三角海河聯運樞紐港”
服務“新三樣”揚帆出海
嘉興港毗鄰上海浦東,是浙北地區唯一出海口,依托其優越的水深和通航條件,實現內河港池與太湖水系、長江聯通。近些年,嘉興港以打造長三角海河聯運樞紐港為目標,建設首個海河聯運無人化碼頭,積極引入無人集卡、智慧化遠程控制等尖端技術,構建“嘉港通”智慧平臺、打造零碳綠色港口,深化“散改集”裝備研發,通過海河聯運平臺經濟創新,提升集約化組織化水平,為“新三樣”等關鍵產業提供“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保障。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創新海河聯運服務產品。開通海河聯運航線29條,業務輻射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區域,推動海河聯運駁點深入企業周邊或工業園區內部,有效縮短“最后一公里”短駁距離。2023年,嘉興港海河聯運重箱出口完成23萬標箱,同比增長68.7%,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同時,為滿足“新三樣”貨運量大的需求,打造內河定港口、定航線、定船舶、定班期、定運價的“五定”班輪運作模式,靈活調整班期密度,確保海河聯運成為“新三樣”穩定的物流服務產品。據測算,杭嘉湖地區至寧波舟山港出口集裝箱運輸,較傳統公路運輸,嘉興港海河聯運平均降低企業物流成本1000元/標箱,有力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助力外貿促穩提質增效。
(二)智能化技術革新打造無人碼頭。積極發展無人集卡、智慧化遠程控制等技術設備,實現港口智能化運營;打造“嘉港通”海河聯運一體化智慧平臺,推動長三角海河聯運各環節、全過程數據要素整合,實現海河聯運一張圖、船舶貨物一線牽、物流信息一點清、企業申報一路通、政府監管一體化;運用5G、北斗定位、AI大模型等技術,實現港口智能生產調度、生產感知、生產預警、前瞻預演等。據統計,斗輪機全自動集中控制改造,節約能耗300萬kWh,每年節電效益達180萬元;智慧調度系統應用后,港口貨物吞吐量、外海接卸量、內河運輸量平均增長25%,海河聯運待泊時間縮短至1小時,企業綜合成本大幅下降。
(三)打造零碳綠色港口。探索打造氫能零碳“嘉興-寧波”海河聯運示范線,在乍浦港區探索使用氫能源集卡、氫能源船舶,實現全程零排放。2023年,氫燃料集卡累計作業總里程188萬公里,減少碳排放2081噸;推進港口分布式光伏應用,新建設施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全覆蓋,全面推廣的LED燈等綠色照明燈具,比傳統燈具節能50%;完成18套外海低壓岸電標準化改造,外海及內河泊位岸電覆蓋率達100%,推動靠港船舶岸電使用應接盡接,岸電用電總量同比增長超過300%。
(四)研發“散改集”裝備。持續加大技術裝備研究力度,迭代升級“散改集技術5.0版”,實現“散改集”制箱、裝車、裝卸船等工藝的全過程直裝直卸“無人化”智能作業。據測算,每萬噸煤炭“散改集”運輸可節約2.5萬元,通過“無人化”智能作業,大幅減少人工干預和貨損貨差風險,作業效率提升約20%。
(五)創新海河聯運平臺經濟新業態。建設內河航運一站式物流平臺,具備航線開發、訂艙管理、運輸組織、操作保障等功能,實現對浙北區域出口集裝箱的統一受理、貨源和船舶運力統一調度、集約運營,以及從空箱、內河船舶、短駁集卡、支線船舶、支線配載、寧波放行等全物流鏈的可視化操作,提高物流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
經驗啟示
(一)新基建支撐外海內河港口協同發展。嘉興港錨定海河聯運樞紐建設,持續升級港航基礎設施,提升內河千噸級航道網,推進外海碼頭及后方物流園區建設,構建外海進港雙通道格局,為港產城融合、海河聯運業務協同發展提供戰略支持。
(二)新技術推動港口智能化發展。建設海河聯運一體化智慧平臺,利用5G、北斗定位、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實現全過程數據要素整合,完成智能化生產調度,大幅提高港口作業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新設備助力港口綠色化發展。嘉興港高度重視設施設備技術研發與應用,以示范線路為載體,將氫能源集卡船舶、光伏發電、岸電等設施設備有機融合應用,成功打造零碳綠色港口,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四)新模式帶動港口多元化發展。發展海河聯運平臺經濟,創新“無船承運”模式,扭轉“小、散、亂”的市場發展格局,實現了業務平臺一體化管理,優化運輸組織、提升物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