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越少,事越大:日產和本田要合并了。
18日,汽車行業爆出了一個驚天新聞。據媒體報道,日本兩大車企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將就合并事宜進行談判,整合雙方資源,以增強在電動化時代的競爭力。
此外,三菱汽車也有可能加入合并談判。
根據去年的銷量,如果合并順利完成,日產、本田以及三菱合并后的汽車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成為僅次于豐田和大眾之后,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這將成為自2021年1月菲亞特克萊斯勒與法國PSA集團合并組建Stellantis以來,全球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一次合并。
日產和本田預謀合并,或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車企
根據報道稱,本田與日產將通過設立一家控股公司進行運營的方式合并,同時雙方將很快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
此外,兩家公司還計劃最終將三菱汽車納入控股公司旗下。日產目前是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持有24%的股份。
兩家公司表示,此次合并將有助于兩家汽車制造商與特斯拉和中國電動車企展開競爭,將使日本汽車業整合為兩大陣營。
據知情人士透露,兩家公司目前正在進行初步的合并談判,但這些討論仍處于早期階段,具體是否能達成協議尚未可知。
針對此次合并的傳聞,兩家公司并沒有證實,但也沒有否認,均表示:“關于相關報道的內容并非由我公司發布,正如今年3月所宣布的那樣,本田與日產正在探討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如有進一步消息,我們將在適當的時間向利益相關方公布。”
此外,本田執行副總裁青山真司回應稱:“本田正在考慮幾種選項,包括合并、資本合作或設立控股公司。”
事實上,今年3月日產和本田就在共享汽車零部件和軟件方面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當時,本田首席執行官就提出了與日產進行股權合作的可能性。
日產陷入困境、本田銷量下滑,合并可快速補齊短板
面對國內車企的強勢崛起,日產和本田顯然都有些招架不住。
今年1-11月,日產在中國的銷量為62.17萬輛,同比下降了10.5%。其中,第三季度在中國銷量為17.2萬輛,同比下跌12.5%。
本田也并不樂觀。今年1月至11月,本田在中國的銷量為74.04萬輛,同比下降了30.7%,并且已連續9個月出現下滑。
作為對比,截至11月底,比亞迪今年累計銷量已達374萬輛,今年大概率會超過400萬輛。
就在上個月,日產汽車剛剛宣布了一系列降本計劃緊急自救計劃,包括全球裁員9000人,并削減20%的產能。
同時,日產CEO自愿放棄50%的月薪,而其他執行委員會成員也自愿減薪。
據日產汽車高管最近透露,目前日產可以支撐的時間只剩下12到14個月。
可見,日產和本田目前的處境都不太樂觀。雖然兩家是僅次于豐田的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制造商,但與豐田的差距非常大,并且面對例如特斯拉等電動車制造商以及中國車企的崛起,前景并不樂觀。
如果兩家企業進行合并,每年超過800萬輛的全球銷量,將擁有更大的采購規模,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與零部件供應商進行更有利的談判,爭取更優惠的采購價格和供應條件,規模效應更加明顯。
此外,合并后雙方可以實現產品線的互補,推出更多元化的車型組合。比如,本田在小型車和混合動力領域技術先進、車型受歡迎,日產在SUV和電動汽車領域有優勢,合并后可互相補充,拓展市場份額。
在研發方面,合并后雙方通過整合研發團隊和資源,集中力量投入到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中,避免重復研發。這將提高研發效率,縮短新產品的研發周期,更快地推出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車型。
而在新能源方面,日產和本田因發展路徑有所不同,也都有著各自的優勢。比如,日產在純電車領域更具經驗,同時在全固態電池方面的研發也更超前,計劃2028年量產上車。本田則在混合動力系統方面有著較大技術優勢,其獨特的兩電機混合動力系統 “e:HEV”,既實現了良好的燃油效率,又實現了高輸出電機驅動性能。合并后,雙方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加快電動化轉型節奏,以增強在新能源車時代競爭力。
當然,目前兩家的合并還沒有準確的時間表,最終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不過,面對如今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車企之間抱團取暖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蕭健)